巴黎圣母院大火让人心痛,但互联网能让她更快「复活」。

       你大概已经知道,巴黎圣母院遭遇了一起重大火灾。当大教堂中心那个标志性的塔尖在烈火中轰然坍塌时,很多人再也无法抑制泪水,就像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的:


       法国人民内心的一部分也被烧掉了。




▲人们跪在人行道上为巴黎圣母院祈祷. 图片来自:法新社




       不仅对于法国,这座始建于 1163 年的哥特式建筑对于全世界来说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虽然目前火灾原因尚未确定,但法国已经宣布将全力重建巴黎圣母院,预计整个修复过程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开始转发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那句台词:「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在这次大火中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完整,一些珍贵文物也被抢救了出来,巴黎圣母院显然不会就这么消失,可是很多人也开始意识到: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工作应该加快了。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巴黎圣母院」这样受损的历史建筑「复活」,还能让它们真的永远不会消失。




      一、数字化技术能否帮助巴黎圣母院「复活」


       从技术来说,将巴黎圣母院修复成原来的样子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有文物专家表示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彻底修复,而资金募集一直是修缮巴黎圣母院的一大问题。





▲图片来自:Htel Acadie



       无论如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无法走进这座拥有 850 年历史的建筑参观了。不过因为数字化技术,人们还是可以在互联网上重温巴黎圣母院建筑内外的每一个细节。



       其实前几年就有一些机构开始开始对巴黎圣母院进行 3D 数字化重建工作,比如由两名艺术史和考古学教授发起的 Mapping Gothic France 项目,旨在研究哥特式建筑而设立,将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通过 3D 数字扫描完整立体地呈现在网上。







      其中就包括巴黎圣母院,在 Mapping Gothic France 的网站,可以看到巴黎圣母院从外到内、从地面到顶部不同角度的全景、细节图片,一些立体图像需要佩戴 3D 眼镜才能看清,不过这也更加接近真实的圣母院。




▲ 戴上 3D 眼镜看看是什么效果



       遗憾的是,负责扫描工作的瓦萨学院艺术助理教授 Andrew Tallon 在去年 11 月已经去世。但这也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对历史建筑的意义,在千秋万代后,世界各地的人民依然能在数字世界参观巴黎圣母院。






▲图片来自:Vassar College



       这样的数字技术除了能让人们在线观看历史遗迹,对于很多古建筑和文物的修复也有帮助。通过 3D 激光扫描技术记录的数据,在建筑或文物意外损毁后也为修复提供了更加详细的参考模板。


       巴黎圣母院遭遇了和平年代最大的一次损毁,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没有波及主体建筑。而去年 9 月发生大火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近 2000 万件文物都随着这幢 200 岁的建筑付之一炬,仅仅找回 1500 多块碎片。






       所幸从 2016 年开始,Google Arts&Culture 就和巴西国家博物馆合作,通过高分辨率摄影、3D 扫描和 VR 等技术,将博物馆和里面的藏品带到网上,全世界的用户只要在 Google 街景就能在线参考,还配有导览和展品解说。





       博物馆里少数像埃及木乃伊这样的珍贵藏品,因为事先进行了 3D 数据采集,因此有望「复活」。但大部分的藏品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此维基百科通过社交媒体向游客征集拍摄的展品照片,希望能帮助焚毁的文物制作复制品。





       在国内,类似的技术也被应用到敦煌莫高窟这样的遗迹保护和存档中。2016 年敦煌研究院就发布了首批 30 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和全景漫游——数字敦煌,让每个人都能身临其境地探秘 1600 多年的莫高窟。





       此外通过景摄影测量技术和数字扫描方法获取敦煌壁画图片,清晰度和还原度都比过去更高,也避免了随时间流逝胶片的褪色和模拟磁带的消磁等产生图像质量上的蜕变,还有图像复制当中的信息减损等。





       正如 Google 在官方博客所说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这样的灾难让充分展现了世界遗产的脆弱和面临的各种威胁,用数字技术来为这些历史遗迹备份存档也也越来越有必要。


       虽然图像无法取代丢失的一切,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记忆的方式。




      二、打造数字方舟


       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互联网是否真的能为历史存档,虽然爱范儿表达了悲观的态度,但同样要感谢那些不懈地为互联网备份的人和机构。



       就像前文提到的,对于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历史遗迹,也有很多人正在用数字技术记录它们,这样的机构也被被称为「数字方舟」。

比如 Google Arts&Culture 项目,除了巴西国家博物馆,还帮助全球 70 多个国家的 1000 多个艺术博物馆进行数字化。






       Arts&Culture 通过超高清的摄影设备对历史名画等展品进一次性拍摄数百上千张特写镜头,再把这些高清的特写细节拼成一张清晰度高达数万亿像素的照片。





       虽然线上博物馆无法完全复制现场的观感,但最大限度将藏品的细节记录了下来。去年 Arts&Culture 还和另一家非营利机构 CyArk 合作,用 3D 激光扫描技术记录记录世界各地的历史遗迹,并以 VR 的形式展示。



       说到对历史遗迹的数字化,CyArk 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家机构。CyArk 和 Google Arts&Culture 项目一样成立于 2011 年,目标是利用激光扫描和 3D 建模技术保存文化遗产的数据,以确保这些人类的共同记忆不会彻底消失。





       CyArk 的技术支撑了这个宏大的目标,其创办人 Ben Kacyra 本身就是世界上第一台 3D 激光扫描仪系统的发明者之一。2001 年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让 Ben Kacyra 萌生了将 3D 激光扫描应用到古迹保护和修复中。



       CyArk 项目一位负责人伊丽莎白·李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曾介绍,像墨西哥萨波特克神庙 3D 透视模型,由 4.15 亿个精确坐标点构成,整体可以精确到毫米。



       建筑的每个部分,甚至墙壁上的每一处裂缝都被完美地复原,如果神庙因频繁的地震、雷击或者其他因素遭到损害,高清全息结构图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和文物遗址保护工程负责人有效、精确地实施修复、重建。



▲ 萨波特克神庙扫描图



       目前 CyArk 对全球超过 200 座古迹完成了扫描工作,包括玛雅遗迹、罗马的庞贝城、德国的勃兰登堡门等,未来还有更多古迹和城市地标会加入其中, CyArk 的目标是扫描世界 500 个的遗迹。


       除了这些非营利机构,一些游戏大作中的历史建筑也足够逼真。比如在《刺客信条:大革命》中的巴黎圣母院就和真实版本几乎没有太大差别,如果不是因为版权原因无法准确还原所有装潢和摆设,不然直接可以当做巴黎圣母院的数字版了。


▲《刺客信条》中的巴黎圣母院



      这也说明了,我们已经有能力去建立所有历史建筑的数字档案了,打造一个永不消失的数字方舟。




      三、数字化技术重建真能复刻历史吗?


       虽然数字化技术对视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修复能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就算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把历史遗迹真正还原,比如艺术史研究者 Nelson 就表示:


       任何图片或 3D 扫描都无法捕捉庞贝壁画表面的纹理或尘土飞扬的气味,数字化的文物也无法进行 DNA 分析。


       巴西国家博物馆通过 3D 扫描和照片等数据复原藏品的做法也存在争议,阿姆斯特丹博物馆馆长 Taco Dibbits 认为这些复制品「无法让你重温历史,因为它不是真的」。


       而在国内,对是否重建圆明园其实也争论了很久。有人认为圆明园的烧毁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对国家和民族都有警示意义,如果按照原貌重建则失去了这层意义。





       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之作,是古代建筑和园林文化的重要部分。虽然圆明园没有重建,但过去 20 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一直在用数字化技术来还原圆明园。


       历史上古建筑不少都经历过多次重大修复,每一次修复和重建都意味着原有的部分越来越少了,某种程度上数字化和重建是一样的,当通过技术手段重建后,是否削弱了原有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忒修斯之船悖论,当一艘船在被不间断地维修和替换部件,直到所有部件都不是原来那批,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不可否认,数字化重构很难复刻那些遗迹的质感和厚重感,但是这些数字化的记录的确能减轻自然灾害或各种意外对历史建筑造成的的损失,万一某个建筑真的灰飞烟灭了,你至少在互联网还能找到一个地方让人们去重温它的风采。


题图来自:法新社


Copyright 2015-2035 西安越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YUEYINGIT.COM | 陕ICP备2020016252号-1
客服QQ:5815557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