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封巴菲特股东信,都完成于2000年后。
你既能听到巴菲特对他投资原则的进一步阐释,也能听到他在新经济环境下的思考及对策。
巴菲特是100年来最优秀的投资人之一。
每年五月初的第一个周六,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召开股东大会,都能吸引四万多人前往美国小镇奥马哈朝圣。
过去的52年里,巴菲特和搭档查理·芒格将伯克希尔从一家衰败的纺织 公司,变成了跨行业的保险和投资集团。如今伯克希尔每股股价高达24万美元,比52年前涨了1万多倍。
在中国,巴菲特常常和“价值投资”画上等号。但除了这四个字,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却并不为人熟知。
幸好,巴菲特有一个优良传统,他会在每年的伯克希尔股东信里,直接与公众对话,奉献他对投资最重要的思考。
通过读巴菲特的股东信,你可以明白以下两件事:
一是,什么才是好的投资,也就是标准;
二是,怎样才能把投资做好,也就是方法。
2017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期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解读了这十封股东信,一起跟随他,感悟巴菲特“大道至简”的投资智慧吧。
2003:和赢家一起共事
我们印象中的投资人通常极其理性,追求量化。但投资大师巴菲特却常说,只投资他喜欢的人。这种说法放在现代商业社会,听起来似乎有点任性而且过于人情化。
但事实上,和喜欢的人一起共事,这正是巴菲特摸索出来的一条成功捷径。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为你选出的这封2003年股东信里,巴菲特用一个球童的故事解释了这个道理。
球童艾迪很清楚地知道他如何拎球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为最当红的明星拎球棒。
正因为想明白了这一点,艾迪用四天的时间就能挣到别的球童一年的收入。
2003年的股东信中,巴菲特回顾过去的一年。尽管外界环境低迷,但对伯克希尔来说却是丰收的一年。
伯克希尔又收购了几家新公司,这些公司不仅在各自领域是数一数二的领头羊,而且也都拥有优秀的管理者。
巴菲特说,这两点正是他决定买入的关键点。你不难看出,巴菲特投资逻辑其实和球童艾迪的职业选择一样,都是要找到最强者。
在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始终看重对人的选择。
只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合作,这也是巴菲特的硬性投资标准。
这里补充一下,巴菲特的硬性投资标准一共有四条,分别是:
1)我们懂的生意;
2)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
3)由德才兼备的人士经营;
4)非常吸引人的价格。
你可以发现,巴菲特特别强调管理者的品德和才能。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每做一笔投资,都预期要和这个公司的管理者在一起相处长达几十年。所以选择一个合作伙伴,必须要像选择结婚对象那样谨慎。
在多年前的一封股东信里,巴菲特就曾写到,“我们将遵循这种只与我们喜欢并崇敬的人合作的准则,这个处事准则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增加我们获得成功的机会,还可以让我们享受愉快的时光。
如果仅仅为了多赚一点钱,而成天和那些让你反胃的家伙在一起,这就和为了钱结婚一样。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坏主意。如果你本来就很有钱还要这样做,那你一定是疯了。” 我特别理解巴菲特的原则,这就是投资选择上的“品味”。
以下是2003年巴菲特股东信节选,我们一起来听听球童艾迪的故事:
伯克希尔旗下一直有一大群杰出的经理人为我们打拼着,且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可以不必再为这份薪水工作,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38年来还没有任何一位经理人离开伯克希尔跳槽到他处上班。包含查理在内,目前我们共有6位经理人的年龄超过75岁,预期4年后还会再增加2名,那就是鲍勃·肖跟我本人,我们现年都是72岁。
我们的观念是,“实在是很难教新狗老把戏!”伯克希尔的所有经理人都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并把公司当做是自己的事业一样在经营,至于我的任务其实相当简单,那就是站在旁边默默鼓励,尽量不要碍着他们,并好好地运用他们所赚来的大笔资金。
在管理模式上,我个人的偶像是一个叫艾迪·贝内特的球童。1919年,年仅19岁的艾迪在芝加哥白袜队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同年,白袜队就打进了世界联赛。次年,艾迪跳槽到布鲁克林道奇队。结果,布鲁克林道奇队赢得了联赛冠军。之后不久,我们这位英雄人物发觉苗头不对,在1921年转到了洋基队。洋基队不久就赢得了队史上第一座冠军。
基于对未来的敏锐洞见,艾迪终于安顿下来。
在接下来的七年里,洋基队赢得五次美国联赛冠军。
那么,这和管理有什么关系呢?答案非常简单。你要成为一个赢家,就必须和赢家一起奋斗。
举例来说,1927年,洋基队打进世界联赛决赛,当年的棒球界传奇球星贝比鲁斯和卢·格里克也在列。
因此,艾迪获得了700美元的奖金。要知道,艾迪只干了四天的活儿就拿到的这笔收入,这相当于其他球童干一整年的收入。
艾迪心知肚明:他怎么拎球棒压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在球场上为当红球星工作。
这就是我从艾迪身上学到的。在伯克希尔,我就经常给美国商业界里最重量级的击球手拎球棒。
2004:捡便宜烟头,还是买好公司
巴菲特曾经非常推崇的一个投资方法叫“捡烟头”。
所谓的捡烟头,就是捡起路边那些已经不剩什么的烟屁股,抽一口,过过烟瘾。
在投资上,指的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等到价格回归时再卖出挣钱。
捡烟头的投资方法,是巴菲特从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来的。在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前二十年,他用老师的这套方法挣到了可观的收益。
但捡烟头不是长久之计。在2004年的这封股东信中,巴菲特承认,近年来,这一招失效了,被低估的股票越来越难找了。怎么办呢?巴菲特给了一个新思路:找不到价格便宜的公司,但还是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一家好公司的股票。
捡烟头的策略有两个缺点,第一个巴菲特已经说了,便宜公司没那么多;第二个是,便宜的公司往往随着时间流逝,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像你在厨房发现一只蟑螂,永远不可能只有你看到的那一只。
上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股市遍地是黄金 ,巴菲特资金量也小,他靠捡烟头的方法获得了第一桶金。
70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去寻找那些极具成长性的伟大公司,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发现了像喜诗糖果、可口可乐这样的明星级公司。到了本世纪前几年,随着伯克希尔资金规模越来越大,他更没必要去寻找那些市场上被低估的便宜烟头了。
那么,怎么找到一家足够好的公司?
这个经典答案,巴菲特在历年的股东信中曾反复给出过很多次,不外乎是三点:公司的护城河、优秀的管理者以及合理的价格。
我们来听听他在2004年股东信里,是怎么阐述这件事的:
我们真正在乎的是实质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而庆幸的是,从1964年到2003年期间,伯克希尔已经从一家原本摇摇欲坠的北方纺织公司,蜕变成一个涉足各个产业的大型集团,其实质价值大幅超越账面价值,39年来实质价值的成长率甚至远超过账面价值22.2%的成长率。
当价值相差无几时,我们更倾向于完整地拥有一家企业,而不仅只是持有部分股票而已。当然,在我们经营的大多数年头里,股票是更为便宜的选择。因此,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股票还是占大头,占比和我先前提到的一致。
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已经很难找到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而且,随着我们管理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这个难题变得愈发严重了。今天,能够被大量足额购买,继而影响到伯克希尔业绩净值的股票,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或者说,也就十年前可以买到。基金经理常常依赖于基金规模获益,而不是基金业绩。所以,以后哪个基金经理告诉你,基金规模不会影响到业绩表现,你最好小心点:看看他的鼻子有没有变长。
虽然,找不到大量便宜的股票,但我们也并不困惑,只要我们找到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的企业:
(1)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2)由德才兼备的经理人来经营;
(3)合理的价格。
近年来,我们买了一批这样的企业,尽管还不足以消化手里源源不断流入的资金。在并购业务里,我犯过一些严重的错误,不论是已经造成的或是该做未做的。不过,总的来说,我们的并购案还是为每股收益带来了不错的回报。
2008:好公司、还不错的公司和差公司
巴菲特2008年的这封股东信实在值得好好读一读。
前面几封信里,我跟你分享过巴菲特有哪些投资指标。
在今天要读的这封信里,巴菲特完整地阐述了他心中的好公司应该满足哪些条件,以及还不错的公司,非常糟糕的公司分别是什么样子。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一直在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也就是拥有“护城河”。
同时,这个“护城河”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道需要不断重复开挖的‘护城河’,等于根本就没有护城河”。
所有投资者都偏爱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巴菲特心爱的喜诗糖果正是这样,它既带来了丰厚利润,也不需要很大的资金进行再投入,于是老巴用喜诗糖果赚到的钱,又陆续买入了其他有吸引力的公司。对他来说,喜诗糖果就像亚当夏娃一样,起到了开枝散叶的效果。
反过来也一样,一些公司虽然收入能够迅速增长,但却需要巨大的投资来维持这种增长。
最糟糕的是,即便维持了增长也赚不到太多钱,甚至根本没钱赚。
很多人知道巴菲特不碰科技股,尽管他也承认某些科技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会改变世界,但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能力去分辨,在这些新技术中,哪一项新技术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哪一项新技术能在未来带来稳定的利润。
航空公司就是巴菲特心中糟糕公司的代表。他甚至说,如果莱特兄弟试飞的时候,有位富有远见的资本家也在现场,那么他应该立刻把莱特给打下来,这样就算是给莱特的后代们帮了一个大忙了。
相信这封信会给你提供一个看待公司的新角度。听完之后,你不妨对号入座找一找,你周围有什么好公司,还不错的公司,以及非常糟糕的公司。
一起来听听巴菲特在2008年股东信中,是如何评价这三类公司的:
先来看一下哪些公司会让我们眼前一亮。
同时,也要说说什么样的企业是我们希望极力避开的。
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必须要有持久的“护城河”,能够保证出色的投资回报。任何能够获取高回报的商业“堡垒”,都必然会受到竞争者的反复挑衅。
所以,一个公司要获得持续的商业成功,必须要有坚不可摧的壁垒。这个要么是低成本优势,就像是盖可保险和好市多超市 ,要么具有强大的国际品牌,比如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商业史上充斥着各种“罗马火焰筒”。如果公司的“护城河”被证实是虚假的,那么很快就会被超越。
我们对“持续性”的标准就排除了那些不断快速变化的产业。尽管资本主义所孕育的“创造性破坏”对整个社会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它成了投资确定性的障碍。一道需要不断重复开挖的“护城河”,最终等于根本没有“护城河”。
另外,这个标准也排除了那些高度依赖于一个伟大CEO的企业。
当然,一个了不起的CEO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资产,在伯克希尔我们拥有这样一批CEO。他们的才能为公司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价值,这是普通CEO们经营企业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需要一个超级明星来取得卓越的成就,那么这个生意本身就似乎不那么伟大了。一个由你们当地首席脑外科医生领导的合伙制诊所,可能也有快速增长的巨大盈收,但是以后会怎么样就很难说了。当这位首席医生不在了,那么诊所的“护城河”也就没有了。
我们要寻找的生意,是在稳定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如果它的成长迅速,更好。
但是即使没有成长,那样的生意也是值得的。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把从这些企业中获得的收益,去购买其他类似的企业就可以了。从来没有规定说你从哪儿挣的钱就必须花在哪里。事实上,这样的做法通常是一个错误: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资,以维持其高回报率。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梦想中的生意范本——我们所有的喜诗糖果公司。
盒装巧克力的生意,一听就无法让人兴奋。且不说全美的人均消费 很低,现在不再成长。许多名噪一时的品牌都已消失,并且在过去40年中只有三个公司赚到的收益是超过象征意义的。真的,我相信,喜诗糖果的收入大部分虽然来源于很少几个州,但却占到整个行业将近一半的收入。
1972年,我们用2500万美元买下喜诗糖果时,它的销售额是3000万美元,税前利润不到500万美元。企业的运营成本是800万美元,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是60%。有两方面的原因实现了营运成本的最小化。一是,产品是现金销售,没有应收账款;二是,生产和分销的周期很短,存货最小化。
2007年喜诗糖果的销售额是3.83亿美元,税前利润是8200万美元,运营成本是4000万美元。这意味着从1972年到2007年,我们只增加了3200万美元的年运营成本。这么多年来,喜诗糖果的税前利润总共达到了13.5亿美元,扣除运营成本后,所有这些利润都流入了伯克希尔。在缴纳公司税费后,我们用余下的利润买了其他有吸引力的公司。如同亚当和夏娃最初的碰撞,带来了60亿人口一样,喜诗糖果为了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它对于伯克希尔来说,就如《圣经》上说的:“丰腴膏沃而且生养众多”。
在全美,像喜诗糖果这样的企业着实不多。一般情况下,要将公司的利润从500万美元提升到8200万美元,需要投入4亿美元甚至更多资金才能办到。因为成长型的公司要提高销售额,不只是需要运营资金,而且还要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一个公司为满足它的成长,对资本的需求是否有大幅增长,正好证实它,是否能成为一项满意的投资。一个不需要大资金投入就能带来源源不断收入的业务,实在太棒了。你也可以去看看微软和谷歌的生意。
一个良好,但不能称为卓越的例子就是我们拥有的飞安公司。就我所知,飞安为他们客户创造利益的方式和其他公司别无二致。它也拥有一项持久的竞争优势:参加飞行训练,如果选择其他公司,而不是这家顶尖的飞机训练公司,就像在一次外科手术前,对价格斤斤计较。
当然,这项生意如果要持续增长,就需要将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拿出来进行再投入。当我们1996年买下飞安公司时,它的税前运营利润是1.1亿美元,在固定资产上的净投入是5.7亿美元。固定资产的投入主要用来购买飞行训练模拟器,以配合那些新的飞机型号。飞安公司的税前运营利润在2007年达到2.7亿美元,也就是说,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1.6亿美元的利润。这个利润带给我们的回报,相比我们对固定资产增加的投入来说还不错,但和喜诗糖果带给我们的,根本没法比。
因此,如果仅仅计算经济回报,飞安公司是一个良好的,但绝非超乎寻常的业务。它那种高投入高产出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也这样。
例如,投资公用事业 公司,我们巨大的投入在以很快的速度贬值。至此之后的十年里,我们可以从这个生意里挣到相当多的钱,但是我们需要投入数十亿美元才能实现它。
现在让我们来说说糟糕的生意,糟糕的生意是那种收入增长虽然迅速,但需要巨大投资来维持增长,过后又赚不到多少,甚至没钱赚的生意。比如航空业。从莱特兄弟飞行成功的那天到现在,这个行业所谓的竞争优势,被证明纯粹子虚乌有。事实上,如果当时有哪位富有远见的资本家在莱特兄弟试飞的小鹰镇现场,他就应该当场把奥维尔·莱特击落,那真是给莱特的后辈们帮了个大忙。
航空业从第一个航班开始,对资金的需求就是贪得无厌的。投资者在本应对它避而远之的时候,往往受到成长的吸引,将钱源源不断地投入这个无底洞。比如我,也很惭愧地加入了这场愚蠢的活动,在1989年买入了全美航空(该公司2015年正式并入美国航空)的优先股 。还没等付款支票上的墨迹干透,全美航空就开始走下坡路,不久以后,它就不再支付优先股的股息给我们。
不过,我们还算走运。在又一轮被误导的,对航空公司的乐观情绪爆发时,我们在1998年卖掉了我们手里的股票,竟然也大赚了一笔。在我们出售后的10年里,全美航空申请破产了,而且是两次!
总结下这三类公司的特征。
出色的公司,能逐年带来异乎寻常的高收益率;
良好的公司,能带来有吸引力的回报率,不过投入也在增加;
最后,那些糟糕的公司,既给不了足够的收益率,又需要你为那些令人失望的回报继续投入。
2009:“现金为王”完全没道理
2008年,美国经济出现自由落体式的下降,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即便是伯克希尔,也难逃脱经济下行的影响。2008年,伯克希尔的市值缩水了115亿美元。
我相信你也听过这么一种说法,经济下行时,“现金为王”。就是说,经济环境不好时,不要轻易做交易,而是要保证手里拿着现金。
在2009年的这封股东信里,巴菲特毫不客气地反驳了这种自以为聪明的观点。他认为,现金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你的购买力不断下降。
回顾巴菲特的投资历史,每当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候,往往就是他大规模“进货”的时机。
他曾多次表达过这种“逆势而为”的投资方式,最有名的就是那句——“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如果你是一名长期投资者,当你买入股票后,股市大幅下跌了,你是该高兴还是痛苦?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痛苦,毕竟账面损失了一大笔钱。但是换个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这辈子打算每天都吃牛肉 ,那么你是希望看到牛肉价格下降,还是越来越贵?
当然,如果你不打算长时间吃牛肉,或者你只是一个股票市场的过客,你可以忽略刚才这个问题。
股市上涨时高兴,股市下跌时沮丧,这样的投资者在巴菲特看来完全没有逻辑。市场永远在乐观和悲观两种情绪中摆动。对巴菲特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因为悲观情绪带来的价格下跌。
在2009年的这封股东信中,他说,“投资时,悲观情绪是你的朋友,乐观情绪是你的敌人”。
不过要记得,巴菲特并不是要你为了逆势而逆,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他特别提醒,最应该警惕的就是那种获得掌声的投资行动,“当某项投资获得公众的欢呼时,你要做的也许就是打个哈欠”。
一起听听巴菲特2009年股东信,看他在坏年景下怎么做投资:
无论是好年景还是坏时辰,查理和我都简单地紧盯四项目标:
1)、维系伯克希尔在金融上直布罗陀海峡般的位置。这意味着要有非常良好的资金流动性、适度的即将到期债务、数十个利润与现金的源泉;
2)、拓宽保护我们生意的 “护城河”,这会让我们的公司具备长期竞争优势;
3)、收购和发展新的、各种各样的利润源头;4)扩大和培养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要能持续为伯克希尔创造出非凡价值。
投资界已然从风险定价过低摇摆到了风险定价过高。这个变化是清晰可见的,要知道钟摆已经从一端滑向另一端。仅仅数年前,我们仍会觉得今天所发生的行为不可思议:人们对信用级别良好的市政公债或者公司债券不闻不问,却热衷于零风险的政府债券,尽管短期国债收益几乎为零,长期国债也只不过有微薄的补贴。当我们撰写近十年金融史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和本世纪初的房产泡沫一定会被提及。然而,2008年下半年的美国国债泡沫也同样是异乎寻常的。
如果坚持长期持有现金等价物或长期政府债券,这几乎肯定是一种糟糕的策略。当然,随着金融动荡的加剧,这些票据的持有者感到越来越得意——事实上,几乎是沾沾自喜的。尤其是当他们听到各种舆论都宣称“现金为王”,他们就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尽管现金赚不了什么钱,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金的购买力会被严重削弱。
获取赞美从来不是投资目标。事实上,赞扬经常是投资的敌人。因为它束缚你的思维,让你的大脑开放性下降,不会对早先形成的结论进行反思。警惕那些博得喝彩的投资行为;伟大的举动常常听上去很无聊。
2010:巴菲特的“有所不为”
一个人不做什么,往往比他做什么更重要。2010年股东信里,巴菲特就利用这种逆向思维,说明了有哪些事情他永远不会做。
到了2010年这个时间点上,伯克希尔的股东人数已经达到了五十万名,由于刚刚收购了一家新公司,又新增了六万五千名股东。对于巴菲特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来说,股东们能够认同伯克希尔的业务、目标和文化至关重要。因此巴菲特在这封信里,大篇幅阐述了这些重要原则,希望所有新股东都能够继续遵循下去。
巴菲特的这四个不做,分别是:
不碰长期看无法预测的生意;
不依赖陌生人的善意;
不干预下属公司的经营;
不讨好华尔街。
第一个“不”,你可能听过一些类似说法,比如不懂不做。但请一定注意,巴菲特在这里加了一个时间限制——“长期”。在伯克希尔,需要的是能够看清未来几十年利润的业务。因此,即便有些业务可以预见未来会有巨大增长,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航空业,五十年代的电视机行业。但如果你无法判断这个新兴行业未来的利润率和回报率,就不要轻易加入这个游戏。
第二个“不”,不依靠外界的帮助,指的是永远做好最坏的打算。在伯克希尔,自有现金的流动性相当充足,尽管这部分现金资产只能产生很低的收益。但当外界发生危机时,总能帮助伯克希尔安全度过。
第三个“不”,不过度干预下属公司经营。巴菲特痛恨管理层级复杂的官僚化机构,尽管放权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但这总比决策缓慢要好得多。因此他和查理·芒格的主要工作就是分配资金,控制风险,以及招人和制定薪资。
第四个“不”,不争取华尔街的支持。巴菲特不需要看重短期利益的投资者,他需要的是可以长期合作的合伙人。因此,他更愿意直接、充分、及时地和股东交流。
一起来听听巴菲特2010年的股东信,看他如何阐述“四不准则”:
很久以前,查理就说了他的野心:“我想知道自己将会死在哪里,那样我就绝不会去到那里。”
这个智慧是受到伟大的普鲁士数学家雅各比的启发,他把“反向思考”用来解决一切艰深的问题。
我们在伯克希尔应用了查理的思考,这里有一些例子。
查理和我避开那些我们无法判断的企业,无论他们的产品看上去有多么好。过去,人们不需要太多的聪明才智就能预见一些行业的爆发性增长,比如1910年的汽车产业、1930年的飞机产业以及1950年的电视机行业。但是,未来的行业竞争会异常惨烈,进入行业的绝大部分公司会倒下。即使那些能脱颖而出的幸存者也是鲜血淋漓。
尽管查理和我能清晰地预见一个产业可观的增长前景,但我们无法预测其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尤其是当一群竞争者要争夺垄断权的时候。在伯克希尔,我们只专注在未来几十年有盈利前景的企业。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会犯不少错误。
我们从来不会依赖陌生人的善意;大而不倒绝不是伯克希尔的出路。相反,我们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事务,当有现金需求的时候,必然来源于我们自有的流动性。而且,流动性是来自于伯克希尔旗下众多的多元业务所产出的盈利。
2008年9月,当金融体系陷入休克的时候,伯克希尔为整个系统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和资本,而不是索取者。在危机顶峰,我们为企业界投入了155亿美元,否则他们只能指望联邦政府能够帮衬。为保持一流的财务能力,我们付出很高的代价。我们长期所持有的价值200多亿美元的现金等价物,只能产生很低的收益,但至少我们能睡个好觉。
我们让旗下公司各自运营,从来不去管理或监督。我们有时候会很晚才发现一些管理问题,还有一些运营和资金决策,即使咨询查理和我的意见,也未必执行。然而,我们大部分经理人运用我们赋予他们的独立性,保持主人翁态度,给我们回馈了信心。他们的精神是可贵无价的,你很难在其他大型组织里找到这种品质。我们宁愿为一些错误的决定承受可见的代价,也不愿意由于组织变得官僚化而导致决策迟缓,并因此付出太多无形的代价。
在收购北伯林顿铁路公司以后,我们现在有大约25.7万名员工,数百个不同的运营单位记录在册。我们希望有更大的规模。但是,我们绝不会让伯克希尔演变成某种庞然大物,被各种委员会、预算报告和多层级管理整得臃肿不堪。相反,我们计划推进一种平行化的组织结构,各中型单位和大型企业独立运营,大部分决策都发生在执行层。查理和我会专注在配置资产,控制企业风险,选择经理人以及制定他们的薪酬。
我们从不试图取悦华尔街。如果投资者是通过媒体或者所谓的分析评论来买卖伯克希尔的股票,那他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投资者。相反,我们希望的投资者是,他们在自己懂的行业里进行长期投资,这是他们认同的投资准则。如果查理和我只是和几个合伙人经营一个小企业,我们会寻找和我们价值观一致的人,共同的目标,共同承担命运,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建立一个愉快的商业“联姻”。所以,今天即使规模扩大很多,仍然没有改变这个事实。
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股东群体,我们和投资者们直接地、充分地沟通。我们的目标是告诉你,假设我们互换立场,我们也想知道的那些信息。这些事项无法三言两语在仅有的段落里归纳清楚,也不会用那些记者期待的招人标题。
去年我们就发现断章取义的报道可以错得离谱。在12830字的年报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确定,2009年整个经济会陷入到泥沼中,搞不好可能会更糟。但是,这个结论并不能让我们预测市场会上升还是下降。”许多媒体都大肆报道了,不过只提及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压根没提后半句是如何收尾的。
我认为这类新闻报道是糟糕透了:被误导的读者或受众可能认为查理和我对股市持有悲观的预期,尽管我们不只是在这句话里提到,而且还在其他地方都清楚地表明,我们一点儿也没有预测市场。所有被这种耸动文章误导的投资者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这封信发布的时候,道琼斯指数是7063点,截止到年尾,指数站上了10428点。
基于前车之鉴,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尽可能用这种直接和完整的方式与大家沟通。
2013:一直呆在游戏里,别出局
你对未来是不是常常感到焦虑?扑面而来的每一条负面消息,听上去都为生活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在2013年的这封股东信中,巴菲特以他亲身经历举例,谈了谈他对“不确定性”的看法。
我们展望未来时,总是认为前方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但事实上,当你回顾过去,也是一部由“不确定性”构建的历史。
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的。
巴菲特提醒各位CEO和投资者:自1776年美国独立以来,这个国家一直在面对各种未知。尽管经历了四次战争、经济大萧条和多次衰退,但整个20世纪里,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6点上升到11497点,这个增长是170多倍。
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巴菲特抓住了一个重点:只要美国的企业继续发展,股票市场就一定会继续上涨。毕竟市场的前景取决于企业的业绩。想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投资股票本身就是一个很难会输的游戏。前提是,你要一直在这个游戏当中。
尽管股票市场有种种风险,但既然你无法预测风险什么时间来,那么就一直呆在游戏里。而不要反复跳进跳出这个游戏,自作聪明地去规避风险。就像伍迪艾伦所说的那样:“百分之九十的成功要归功于从不缺席”。
巴菲特对美国经济有着强大信心,这也是他在投资中强调“长期持有”的背景之一。巴菲特在历年股东信中报告投资案例时,基本都会用“长期”这两个字。
他曾在此前的股东信中写到,“很多人基于K线图或分析师建议,或者是近期公司利润预测来进行买卖,但查理和我根本不会为这些事情分心,我们是以一个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去持有股票。这正是我数十年投资的基石。当我19岁读到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大叔推荐,所有投资者必读的圣经)这本著作之后,我便茅塞顿开了”。
以下是巴菲特2013年股东信原文节选,一起听听巴菲特对“不确定性”的看法:
去年我们不难看到,在CEO们中间弥漫着一种绝望情绪,当他们在面对如何进行资本分配决策的时候,常常因为担心流动性而焦头烂额。但在伯克希尔,我们没有这种担心,我们在2012年花费了创纪录的98亿美元在工厂和设备上,其中88%都用在了美国境内,我们这项花费比我们之前最高纪录的2011年还增加了19%。查理和我喜欢投资大笔金钱在有利可图的项目上,不要听专家们在说什么,有空还不如听听加里·艾伦(Gary Allan)的新歌,“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every storm runs of rain)”。
美国遍地都是机会,到处都是黄金。
我的CEO同仁们: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自1776年开国以来,美国一直面对未知的挑战。无数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只不过我们有空时才会关注一下,更多的时候,我们就自动忽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的企业将向前发展,同样确定的是股票将会上涨。因为股价和企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周期性的调整一定会出现,但是投资人和经理人在玩一个对他们极为有利的游戏。道琼斯指数从最初的66点上涨到本世纪的11497点,实现了173倍的惊人增长,其间还要刨掉四次昂贵的战争、大萧条和数次经济衰退。另外不要忘记,除了指数的成长,投资者还享受了大量的分红。
因为这个游戏的基础是如此有利,查理和我相信,尝试按照所谓专家的塔罗牌预测,跳进跳出商业活动是一个可怕的错误。置身游戏之外所冒的风险,要比在游戏内的风险大得多。
我的经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我第一次买股票是在1942年的春天。那时美国在整个太平洋战区经受巨大的损失。每天的头版头条都在讲述挫败的故事。虽然如此,没人谈论不确定性;每个美国人都坚信我们会赢得胜利。
走出艰难岁月后,美国的成功可以说难以置信: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人均GDP从1941年到2012年,翻了超过4倍。在那段时期里,每一个明天都是不确定的。看看今天的美国,前途已经非常清晰:持续增长的财富。如果你是一名CEO,手里有个富有盈利前景的项目,却因为担心短期的经济状况而搁浅,请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来帮你减轻负担。
2014:你不需要成为投资专家
说起投资,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件门槛很高、难度很大的事。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怎么学会这件高难度的事情,并且还能挣到钱呢?
在前面几封跟你分享的巴菲特股东信中,你可能了解到,巴菲特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懂不做。所谓的不懂不做,坚守能力圈,其实就是一个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的方法。
2014年的这封股东信中,巴菲特会告诉你一个很振奋的真相:想要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你并不需要成为投资专家。关键是你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遵守最基本的合理规律。作为一个非专业投资人,如果你希望通过投资挣钱,那么巴菲特建议你有两件事千万不要做。
第一,有人承诺让你赚笔快钱时,立即答复“不行”。
投机没什么不好,但没人能保证每次投机都是对的。
第二,不要每天盯股价。
赢家是把精力用在球场上的人,而不是紧盯着记分板的人。
不要让你的同伴或者股评家过多影响你。
以上这两个建议,实际上都是在告诉你要守住自己的能力圈。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圈范围很小,也没办法合理评估企业,该怎么办呢?巴菲特也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事实上,他曾多次推荐非专业投资者这么做,那就是买入指数基金。
一起听听巴菲特在2014年股东信中,对非专业投资人提了哪些建议:
聪明的投资,是把它当做生意一样看待。
用格雷厄姆的这句引言作为开场是非常合适的。我非常感谢格雷厄姆,因为我对投资所知道的一切几乎都来源于他。我在后半程会说到他的理念,但是,首先,我要和你分享的是我很久以前做的两笔非股票类的投资。尽管,这两笔投资没能改变基金净值,但是它们很有启发性。
故事发生在内布拉斯加州。1973到1981年,美国中西部正经历农场价格飞涨,主要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恶性通货膨胀要来了,同时,小乡镇银行的贷款政策更加剧了这种预期。不过不久,泡沫破裂了。价格下跌50%甚至更多,这场灾难摧毁了借贷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债主。
1986年,我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手里买了一块400英亩的农场。我花了28万,这个价格比几年前银行批给农场的贷款还要少得多。我也不知道如何经营一家农场。但是,我的儿子喜欢农场,并且他告诉我这农场能生产多少玉米和大豆,经营成本会是多少。根据这些预算,我计算出一个合理的回报大约在10%。而且我还盘算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产能会提升;玉米的价格也会更高。最后这些预期都实现了。
现在,28年过去了,这农场的收入翻了三倍,它的价值已是我支付价格的五倍甚至更多。我还是对农活一无所知,最近才第二次去实地看了下。
1993年,我做了另外一个小投资。有个清算信托公司打算要卖掉纽约大学邻近的一块商业地产。
泡沫破了,这次冲击到商业地产,这个清算信托公司专门处置那些倒闭储蓄机构的资产,正是这些机构乐观的贷款政策加剧了这场闹剧。
这里依然采用简单的分析法,在没有加杠杆的情况下收益约10%。但清算信托公司只能低效地运营资产。如果把一些空置的商店出租,收入将会增加。更重要的是,占地产项目面积20%的最大租户,只缴纳约5美元一英尺,而其他租户平均为70美元。9年后,等到这份廉价租约到期的话,肯定会带来显著的收入增长。这地产的位置也是极好的,毕竟纽约大学跑不了。
我加入了一个小团队来收购这栋楼,随着旧租约的到期,收入翻了三倍,现在的年分红已超过我们初始投资额的35%。此外,原始抵押分别在1996年和1999年被再融资,算上几次特别分红,加起来超过了我们投资额度的150%。迄今为止,我都没看过这栋楼。
我说这些故事是为了阐明一些投资的基础原则:
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并不需要你成为一名专家。
但如果你不是,你必须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并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保持简单,不要孤注一掷。当别人向你承诺可以挣一笔快钱时,你要学会赶紧说“不”。
关注你考虑投资的资产的未来产出。如果你对某项资产的未来收入进行了粗略估算,却又感到不安,那就忘了它吧。没人能估算出每个投资机会。没必要当个全能者;你只要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可以了。
如果你只关注资产未来被接手的价格,那你就是在投机。
这本身没什么错。但我知道自己不能总是投机成功,我对那些宣称自己能持续成功的投机者表示怀疑。有一半人第一次扔铜板时能押对宝;但这些胜利者如果继续玩下去,没人能获得他期待的收益。事实上,一项既定资产最近的价格上涨,永远都不会是买入的理由。
通过我的两个小投资可以看出,我只会考虑一项资产最终能产出什么,而一点都不关心它们的每日定价。只有聚焦在赛场上的人才能赢得比赛,而不是那些眼睛盯着记分板的人。
我的两项收购分别是在1986年和1993年完成的。决定进行这些投资的时候,当时的经济状况、利率或是下一年的股市走势,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已经记不起当时的头条新闻,或是专家说了些什么。不管别人怎么说,内布拉斯加州的玉米一直在生长,学生还是涌到纽约大学上课。
然而,股票的持有者往往容易被其他持股者的反复无常和不理性所影响,搞到自己也不理性。因为市场上的噪音太多了,包括经济状况、利率、股票的价格等等。一些投资者认为听专家的意见很重要,更糟糕的是,还认为参考他们的评论来投资很重要。
2008年年底发生严重的金融恐慌,在此期间,即使严峻的衰退正在形成,我也从未想过要卖出我的农场或是纽约房地产。如果我拥有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稳健生意,对我来说,哪怕是稍微考虑要抛售它,都会是非常愚蠢的。我持有的股票就是好生意的一小部分,那为什么要卖出呢?准确地说,每一小部分或许最后会让人失望,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一定能做好。
当查理·芒格和我买股票时,我们会把它当成是生意的一部分,我们的分析与买下整个生意时所思考的内容非常相似。我们一开始会判断自己能否估计出,资产未来五年或更久的收入范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会在对应估值区间的下限购买这只股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估算出未来的收入,我们就会放弃,寻找下一个潜在标的。在我们一起合作的54年里,我们从未因宏观或政治环境,或其他人的看法,而放弃具有吸引力的收购。事实上,当我们做决定时,这类因素想都没想过。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认清了自身的能力圈边界,并乖乖地呆在里面。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在股票上和生意上都犯了些错误。但它们发生时都不是灾难性的。
当然,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把研究商业前景当做是生活中的首要任务。如果够明智的话,他们会知道自己对具体生意的了解不足,并不能预测出他们未来的获利能力。
我给这些非专业人士带来了好消息:典型的投资者并不需要这些技巧。总的来说,美国的商业一直做得很好,以后也会继续好下去。在20世纪,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6点上涨到11497点,分红不断提高。21世纪,将可以看到更多的盈利,几乎必然会有大量的收益。非专业人士的目标不应是挑选出大牛股,而是应该配置一个跨行业的组合,其回报必定不错。一个低费率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以上就是非专业投资者需要的“买什么”。“何时买”也同样重要。主要的风险是,胆小的投资者或者投资新手可能刚好在市场剧烈波动前入场,并且在出现浮亏时幻想破灭。
解决时间问题的办法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买入(大叔注:定投),并且无论市场下跌还是股价新高都绝不卖出。
遵循这些原则,“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不仅做到了多样化投资,还能保持成本最小化,这就能保证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实际上,相对于那些知识渊博,但连自身弱点都看不清的专业投资者,一个能实事求是面对自己短处的非专业投资者,可能会获得更好的长期回报。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本?格雷厄姆。我大多数的投资分析都是从本写的《聪明的投资者》当中学到的。1949年我买到这本书,从此我的投资生涯完全改变了。
在阅读本的书以前,我在投资的世界四处游荡,尝试每一种投资方法。很多我读到的方式曾吸引我:我试着自己画图,用市场标记预测股价走势,也曾坐在交易大厅里盯盘,听评论员的评论。这些都很有趣,但是我始终被找不到归宿的感觉困扰。
而本的理论完全不同,他逻辑清晰,容易理解。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观点在新版本的第8章和第20章。正是这些观点指导着我今天的投资决策。我已经不记得买《聪明的投资者》第一版花了多少钱。
不管是多少,它都证明了本的格言:价格是你付的数字,价值才真正是你所得到的。
在我所有的投资当中,买本的书应该是最划算的一笔,当然不包括我的两次结婚证。
2015:投资股票比买国债安全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不论你有没有买过股票,你都应该听过这句话。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波动,股票一向被我们认为是高风险的投资。而货币基金、国债一般被我们归类到低风险的投资品种当中。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2015年这封股东信中,巴菲特给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说法。他说,“投资于一个美国企业的股票组合,比投资美国国债要安全得多”。巴菲特的逻辑是这样,如果我们往回看,过去50年里,美国企业总体上运行得很好。也就是说,哪怕投资者随便买入一个不太熟悉的股票基金,都可以顺利挣到可观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股票确实是一笔安全的投资。
可现实情况里,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在股市亏了钱呢?
巴菲特也给出了答案:积极的交易,试图“抓准”市场的波动,不充分的多元投资,向基金经理和顾问支付不必要且高昂的费用,用借来的钱投资,这些行为都可能摧毁你的丰厚回报。
在股票市场上,大部分人害怕市场的波动,不停寻找预测股市的办法,频繁地交易,企图在股票市场上“追涨杀跌”。结果到最后,给基金经理支付了一大笔交易佣金,却没有避开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这就是巴菲特说的“佣金投资原罪”。
我觉得在股票市场上智慧要比勇猛重要得多,虽然确实存在公司股价和公司价值不同步的情况,甚至极端情况下,股价和业绩可能还会背道而驰。看上去确实给股票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风险,而这就是对心理的考验。当投资者和菜场大妈在一起讨论投资走势时,这个市场就已经非理性了,能坚持价值投资非常不易,特别是决定和菜场大妈一起买入,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
但如果你能把时间拉长一点,一家经营成功的公司,最终总会获得市场的肯定。
就像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所说的,“短期看,股票市场是一个投票机;长期看,它是一个称重器”。
企业的价值,最终都会被市场这个“称重器”衡量出来。
因此,如果你只持有股票一天、一周或者一年,那么投资股票的风险一定高于投资货币基金或者国债。但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都可以也应该在数十年的时间维度下进行投资。那么股票的下跌并不重要,投资股票的“安全性”也最终会体现出来。
一起听听巴菲特在2015年股东信中,如何描述投资股票的风险:
可以回顾我们2011年的年度报告,其中我们将投资定义为:将当下购买力让渡给他人,同时合理预期在未来将获得更大的购买力。
从过去五十年中可以得出一个非常规却不容回避的结论,就是投资美国国债的安全性还不如投资一揽子美股。实际上,美国国债和汇率挂钩。在此之前的半个世纪里,包括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投资者应该留意这段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下一个世纪,这个景象几乎一定会重现。
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总是会比现金等价物高得多。但是,从长期来看,货币计价的投资品风险更加高。而且,远比标的多元、在时间上分散买入的股票组合风险更高。商学院是不会教这样的内容的,波动性几乎只被当做衡量风险的指标。尽管这种教学上的假设可以使教学变得容易,但是它错得离谱:波动性远不是风险的同义词。将两者画等号的流行观念,误导了学生、投资者和CEO们。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如果只拥有股票一天、一周或一年,风险将比投入现金等价物要高,无论从名义上还是购买力上都是如此。这对于某些投资者,比如说投行来说有意义,因为它们的生存可能受到资产价格下滑的威胁,它们可能在市场低迷时被迫出售股票。此外,任何近期内可能有大量资金需求的人,他们都应该将适当资金投向国债或有保险的银行存款。
但是,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可以也应该在数十年的维度下进行投资,股价的下跌并不重要。
他们的关注点应锁定在投资周期内显著增长的购买力。
对他们来说,随着时间推移买入并建立的多元化股票组合,其风险会比基于美元的证券小得多。
相反,如果投资者害怕价格波动,错误地把它视为某种风险,反而可能会做一些有高风险的事。你们回忆一下,6年前有权威人士警告股价会下跌,建议你投资“安全”的国债或银行存单。如果你真的听了这些劝,那么现在只有微薄的回报,很难愉快地退休了。
投资者本身的行为可能会让持有股票变成高风险的行为,许多人都有这个问题。积极的交易,试图“抓准”市场的波动,不充分的多元投资,向基金经理和顾问支付不必要且高昂的费用,用借来的钱投资,这些行为都可能摧毁你的丰厚回报。
如果你一直持有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风险。投资者不应用借来的钱投资,因为市场中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没有经济学家、顾问、电视评论员——当然包括我和查理——能告诉你高风险事件什么时候发生。
所谓的预测家能填满你的耳朵,但永远不能填满你的钱包。
以上列出“佣金投资原罪”并不只是说给“小家伙们”听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群体,通常也会跑输简单的指数基金投资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费用:许多机构投资者向咨询机构支付巨额费用,而这些机构会推荐费用高昂的经理。这是一场愚蠢者的游戏。
不过还是有一些投资经理非常优秀,但从短期看难以辨别是运气还是天才。
许多投资顾问索取高额费用的本领远高于提供高额回报的本领。事实上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销售能力。不管是大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不要听他们的花言巧语,而应该读一读杰克·伯格写的《投资常识小手册》。
几十年前,格雷厄姆就准确指出了投资失败的根源,他引用了一句莎士比亚名剧中的台词:错,不在我们的星运,而在于我们自身。
2016:这些风险让巴菲特真正担心
如果你问我投资里碰到什么最可怕,那一定是黑天鹅事件。
那些罕见又难以预测的风险,往往给投资带来巨大损失。
在巴菲特长达七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经历过数次经济倒退、金融危机,还经历过战争,但这些危机对巴菲特和后来的伯克希尔,都全部安然度过了。巴菲特经过数次的教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和提前布局的能力,刚才提到的那些危机,对现在的巴菲特来说,都不是真正的黑天鹅事件。
那巴菲特还有担心的事吗?在2016年的这封信里,巴菲特就谈了谈他真正担心的风险。而且这个可能到来的风险让他感到束手无策,那就是针对美国的网络、生物、核能和化学袭击,这个美国国民可能在未来共同面对的威胁。
黑天鹅事件非常罕见,上一次发生是在2001年的9月11日。
巴菲特也完全没法预测这样的事件,他说,“我心里想到的是自然界发生的天灾,但想不到发生的竟是9·11恐怖袭击这样的人祸”。他分析,“只关注历史经验,而没有关注风险暴露”,结果导致我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却没有做出任何预防。
大规模袭击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巴菲特为什么会把这个问题当做风险,还要专门写在股东信里呢?
因为任何短期内的小概率事件放到长远中看,都会变成必然。
面对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应该怎么做呢?答案是谨慎评估,提前预防。
在2016年这封股东信,巴菲特写到,“为了哪怕只有1%的可能,这个星球真的面临一场巨大灾难,时机延误就意味着再无回寰的余地,那现在的无为就是真正的鲁莽。
这可以叫做诺亚方舟法则:如果方舟对于生存可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不论现在的天空有多么晴朗,都应当立即开始建筑方舟”。
一起听听巴菲特在2016年这封股东信里,如何看待未来的风险:
每天,伯克希尔的经理人都在思考,他们该如何与这个变换不息的世界抗争。我和查理每天都在持续关注着,哪些领域值得我们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在这一方面,我们比那些只涉足一个行业的公司更有优势——毕竟他们的选择更为有限。
我们坚定地相信,伯克希尔拥有资金、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去克服种种危机。并且,会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盈利能力。然而,眼下确实有一个可见的威胁正在逼近,而且对这一点,查理和我束手无策。这并非只针对伯克希尔,而是面对所有市民的威胁:那就是入侵者口中针对美国的网络、生物、核能和化学袭击。伯克希尔和所有美国企业一样都要面临这个危险。
对任何特定的年份而言,这种大规模杀伤袭击的概率都非常小。自美国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登上《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已经过去了70年。之后多年,我们常常与毁灭性的打击擦肩而过。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得感谢于我们的政府,当然,还有运气。
然而,把时间线拉长,即使那些在短期内不会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在将来也必然要发生。如果某一年发生某一事件的概率为三十分之一,那放眼一个世纪,该事件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就会是96.6%。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总有一些人、组织乃至国家会想方设法使我们的国家遭受巨大的破坏。就我有生之年所见,他们的达成目标的能力以指数级的方式成长。“创新”也有它的阴暗面。
美国企业和投资者都无法摆脱这种风险。如果某项事件最终使美国走向灾难性后果,那么毫不疑问,股权投资的价值也会灰飞烟灭。没人知道“后天”是什么样子。然而,我认为,正如爱因斯坦在1949年给出的评价,“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动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用棍子和石头。”
2017:坚定看好美国的前景
2017年2月,巴菲特发布了最新年度的致股东信。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听到一种悲观的论调,比如,“现在美国正面临巨大风险,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制度体系,都在受到威胁”。
在巴菲特今年的这封股东信里,他仍然坚定看好美国的前景。保持对美国前景的乐观,这是巴菲特投资生涯的最大主题。无论是1987年的股灾,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还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他一直是最乐观的投资者,坚信美国会复苏。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鸡汤,但事实上,这正是巴菲特投资中最大的智慧。
看好美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增长,这是巴菲特所有投资原则的基础和前提。
巴菲特坚信美国企业和股票在未来必定更有价值。尽管美国在经济上遭遇过各种波折,但白手起家的美国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累积了共计90万亿美元的财富。
这封股东信发表后,巴菲特接受了CNBC的采访,他谈到:现在人们谈论道指20000点是不是太高,要知道在1929年前后,道指200点也被认为太高。道指在你有生之年可能会接近100000点,这不需要任何奇迹,只要美国系统继续发挥活力。
坚定看好美国的国运,不轻信所谓的经济预测,致力于寻找那些优秀的公司。
听起来很简单,但这三点几乎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哲学。
这里,我想摘录一段费雪的表述,希望能够作为背景,帮助你理解巴菲特以上的观点。费雪在《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书中写到:投资人习惯听信经济预测,可能过分信任这些预测的可靠性。我建议他们去找一找二战结束后任一年的《商业金融年鉴》。不管选看那一年,他会找到很多文章,里面有经济和金融权威人士对未来的看法。由于这份刊物的编辑似乎有意平衡内容,让乐观和悲观的意见并陈,所以在刊物中找到相反的预测不足为奇。
叫人惊奇的是,这些专家看法分歧的程度。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论点强而有力,条理清晰,叫人折服。
但到后来,这些预测都被证明是错的。
这让我想起,每年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都会有一些商业巨子做大会报告,其中作报告次数最多的是比尔·盖茨,他做了十多次报告。有趣的是,他之前所做的报告内容今天已经没有人记得住了,因为他预测的很多趋势后来证明绝大部分没有发生。这倒不是他的水平低,因为预测本身是非常难的事情。
以下是2017年股东信,一起听听巴菲特对未来美国经济的看法:
我们努力地增加伯克希尔的每股收益,这也得益于美国经济活力。一个词概括了我们国家的成就:奇迹。
240年前,从零开始,美国人将人类的创造力、市场机制、富有天赋和野心的移民,以及法治体系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远远超越于我们祖辈梦想中的富足。
你不需要成为经济学家就能理解我们的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看看你周围,看看这7500万套自有住房、肥沃的农田、2.6亿辆汽车、超高生产能力的工厂、健全的医疗中心,人才济济的大学等等——这些都意味着美国人从1776年贫瘠的土地、原始社会结构和贫弱的生产力为起点,至今获得的纯利。白手起家的美国人已经累积了共计90万亿美元的财富。
当然,那些有车有房以及拥有资产的美国人,往往为了他们的这些消费而负债累累,这也是事实。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违约,他的资产并不会消失或者丧失其可用性。通常,所有权会转到借贷机构,之后机构再转卖给另一个美国买家。我们国家的财富仍然完好无损。正如格特鲁德·斯泰因指出的那样,“钱总在那里,只是装钱的口袋不断变化”。
我们的市场机制,就像一个经济的交通警察,巧妙地指挥着资本、脑力和劳动,从而创造了美国的富足。这个机制也承担着分配激励的功能。政府通过联邦、州和地方的税收来实现资源调配,这也决定了大部分资金的去向。
我们的财富可能会被分割,你所看到的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几乎只属于美国人。当然,外国人拥有或要求获得我们财富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些资产对我们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几乎无足轻重:我们的公民所拥有的海外资产大体相当。
我们要强调的是,早期的美国人相较于更早几个世纪在这片土地上开垦的人们来说,没有显得更加聪明或更加勤奋。但是,这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先锋开创了一个体系来释放人类的潜能。他们的后辈也在此基础上建设家园。
这种经济创造将给子孙后代带来越来越多的财富。诚然,财富创造有时会在短期中断。然而,永远不会停止。我重复一下过去说过的观点,并期待未来不断诉说:今天出生在美国的婴儿是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
美国的经济成就给股东带来了惊人的利润。在整个20世纪,道琼斯工业指数从66点上涨到11497点,受益于稳定的股利增长,实现170多倍的资本收益。这一趋势仍在继续:2016年年底前,指数进一步上涨72%,攀升到19763点。
美国企业和一揽子股票在未来将必定更有价值。创新、生产力发展、企业家精神和富足的资本都将有所帮助。无处不在的怀疑论者可能通过宣传他们的悲观预期而发迹。但是如果他们按照他们宣传的废话来行动,那么只有上帝才能帮助他们了。
当然,许多公司会落在后面,有些公司会倒闭。
这种筛选就是市场活力的作用。此外,未来几年将会偶尔出现严重的市场下跌——甚至是恐慌——这将影响到几乎所有的股票。
没有人能告诉你这些创伤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不是我,不是查理,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媒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梅格·麦康奈尔恰当地描述恐慌的处境:“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寻找系统性风险;事实上,它会主动找到我们。”
这种可怕的时期,你应该牢记两件事:
第一,作为一个投资者,系统性的恐慌是你的朋友,因为它提供物美价廉的资产;
第二,个人的恐惧是你的敌人。
这也是毫无必要的。投资者应该避免过高和不必要的成本,持有许多大型、适当筹资的企业股票,并持有较长一段时间。这样的投资者必定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
至于伯克希尔,我们的规模使我们不大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业绩:随着资产增加,未来收益将下滑。
但是,伯克希尔旗下的好企业,以及该公司坚不可摧的财务实力和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的企业文化,应该能创造出不错的业绩。
我们不会满足于更少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