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博、智慧文博 | 苏州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3-03-31
持续深入推进“十四五”时期
苏州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制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博物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发挥文物博物馆事业在“打造苏州文化高地”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特色竞争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积极贡献。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博物馆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先行先试,推进博物馆发展理念路径、技术形式、方法渠道、机制模式创新,充分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
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提高文物博物馆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推进文旅融合,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立足于把苏州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敢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博物馆”,到2025年,建成本馆与西馆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城市文旅新地标,打造全国第一家“博物馆学校”和安全、协同、绿色、智能的智慧博物馆,形成藏品资源多元化、陈列展览系列化、开放服务精细化、社会教育品牌化、宣传推广体系化、学术科研专业化、综合管理科学化的事业发展格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苏州博物馆品牌特色更加鲜明,在国内国际文博行业、文化事业中的影响力更加突出。资源方面,征藏体系更多元,藏品保存环境更完善,文物保护体系更健全,数字资源采集利用更全面,对资源的挖掘阐释更加深入,确立起具有苏州博物馆个性、江南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
人才方面,组建多领域、多层级的人才梯队,形成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研究人才、创新人才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队伍结构,人才管理和激励方式更有活力,队伍整体素质能力显著提升。
业务方面,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实现标准化、优质化的开放管理和分众化、精细化的观众服务,建立新时期多元立体的苏州博物馆临时展览体系,执行更加成熟的策展团队制度,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为抓手打造博物馆教育的优质基地,确立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博物馆文创产业生态圈,建立苏州博物馆大数据可视化展示、智慧化分析应用中心,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更多主体性作用,举办更丰富、深层次的国际性活动,在各个业务领域的行业认可度、社会认知度均有提高。
机制方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作用更加彰显,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系统建立有利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一)结合苏州地方特色和苏州博物馆发展需求,加强文物征集力度,完善和优化收藏体系。
1、围绕自身馆藏特色,结合西馆展陈需求,关注反映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进一步丰富馆藏,填补空白,重点征集与吴门画派相关的、特别是仇英书画作品,以及与苏州传统有关的明代以来作品、明清苏作工艺、新吴门画派、现当代苏作工艺品、苏州名人书札等古籍。
2、拓展文物征集渠道与方法,力争与海外知名藏家建立联系,通过与海外知名藏家的展览合作,以展览促捐赠,鼓励更多私人藏家“化私为公”来支持苏州博物馆的发展,进一步吸收精品文物,丰富本馆馆藏。
3、优化馆藏图书结构,不断丰富少儿文博类图书种类和数量,兼顾业务工作需要和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特色文博藏书体系。(二)全面提升文物藏品保存环境,运用先进技术发展成果,加强藏品的保护和管理,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打好基础。1、结合文物保管的各项优势和经验,在西馆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化文物库房。同时,逐步对原有文物库房进行改造,并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文物卡片、藏品信息二维码扫码等辅助手段,实现文物库房智能化管理。
2、研发移动端文物点交系统,力争与藏品系统无缝对接,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对文物进行点交,增加文物点交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3、利用高科技设备对馆藏文物进行全方位的高清数字扫描,按照清晰程度高、适用性强的标准,以能广泛运用于与文物相关的研究、展示、出版、复制、文创等领域并且能满足国家对文物预防性保护要求为目标,逐步采集文物数字资源。
4、加强对馆藏古籍的保护,在善本函套全部配置完成的基础上,逐步完成普本古籍的函套配置工作。
5、做好馆藏古籍、家谱等自建数据库的更新工作,逐步对外开放家谱数据库,拟开通官网直接查询功能。优化整合特色文献资源(古籍、家谱、文博电子图书),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标引,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数字文献资源管理、展示和应用平台,提高数字文献资源的使用率。(三)完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推进文物修复技术特别是“苏裱”的科学发展,拓展修复工作领域,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1、进一步健全苏州博物馆文物保护机制,细化各环节操作流程,确保文物安全,发挥博物馆保管、研究、展览和教育的社会功能。
2、依托《苏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检测项目》成果,在实现对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文物保存环境实时监控之后,加强对采集数据的分析研究,进一步采取有效控制手段,对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整治优化,确保馆藏文物保藏、展示环境“稳定、洁净”。对发生损坏、病害或有趋势的文物及时干预,提出评估意见,制定维修方案,提升预防性保护水平。
3、立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技艺(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基地的平台,建设规范的高等级的文物保护实验室。侧重于文物监测分析、保护和“苏裱”技艺传承,加强与院校、科研团队的和合作,以“传统 科技”的理念,引进先进修复技术,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
4、对照苏州博物馆已取得的各项修复资质,加强专业学习和合作,探索开展多类别的修复工作。
5、进一步健全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明确所辖古建筑群(含太平天国忠王府、张氏义庄、王氏义庄、民俗博物馆及工艺美术博物馆、过云楼陈列馆)的改造、维修、利用原则和标准,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四)建设研究型博物馆,依托科研基地与课题项目,充分整合资源,拓展横向联络合作,提升博物馆学术研究水平和影响力。1、以特色馆藏为基础,深入开展馆藏清末及民国瓷器、青铜器文物、地图与香烟画片等图片类文物、沈寿及其弟子作品等小型课题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教育资源,强化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均衡与融合。2、充分挖掘、发挥古籍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完成吴氏固圉斋家藏古籍善本系列四个部分的专项整理和出版。3、以学术委员会为抓手,积极组织申报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等相关各领域国家、省级课题项目,引导和鼓励馆级科研课题的自主申报研究。4、办好《苏州文博论丛》,在稳定稿源和来稿质量的前提下,力争让《苏州文博论丛》成为江苏省内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5、加大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在重大项目上寻求跨单位合作。6、结合博物馆发展、馆藏、地方历史文化以及各业务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学术探讨,组织举办不同主题的学术沙龙、会议,增强苏州博物馆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五)深化智慧博物馆建设,全面推进博物馆智慧化发展,完善大数据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智慧化对博物馆运营服务的贡献度。1、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讯等新技术,完成安全、协同、绿色、智能的苏州博物馆西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满足观众服务多样化需求,提升服务满意度,参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智慧博物馆基本建设目标,达到省级智慧博物馆水平,使西馆融入“智慧城市”体系。
2、建立大数据展示、分析中心,对大数据做到更加精细化的、多样化的管理,使观众行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够切实辅助指导文创、展览、活动等的开展与实施。
3、创新博物馆“云展览”,巩固提升线上全景展示、虚拟展厅,对接苏州市文物资源大数据智慧化资源管理平台等大数据体系,丰富“云观展”的形式和渠道,探索举办原创数字展。
4、建设“互联网 教育”的MOOC在线教育系统,从而将苏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的整合,建立一体化的博物馆教学活动平台。
5、巩固推进智慧博物馆江苏省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积极构建智慧化展示平台,制定相应的标准及接口,全面提升博物馆信息化水平。(六)完善展陈环境与条件,原创与引进相结合,丰富展览种类和内涵,优化策展团队制度建设,为馆内职工参与策展搭建平台。
1.做好西馆展厅建设、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布展开放的同时,围绕各场馆全面开展展厅升级改造,提升整体参观环境。其中,本馆重点对展厅进行智能化升级,提高基本陈列质量;太平天国忠王府重点改造四面厅,提升与改善香港张宗宪先生捐赠文物展厅与四面厅北厅的展览展示条件;民俗馆、工艺美术馆、过云楼等进行展陈设备设施的修缮维护,综合考虑展陈效果,对基本陈列进行策划、调整。2、推进展览多元化、体系化发展,策划实施“近代大家”系列学术展览,稳定形成中国古代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历史文化遗产、小主题书画、现当代艺术以及“苏艺天工”“苏韵流芳”等多个系列展览构成的临时展览体系。3、拓展思维和视野,进一步加强馆际交流、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做好临时展览的引进、合作,创造性地丰富临时展览的主题、形式,探索新的苏博品牌的具有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实验性的特色展览。4、以课题研究和“吴门四家”、“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为基础,策划推出馆藏文物、“吴门画派”其他代表人物等小型专题展览,及原创展“苏州清代藏家特展”,促进苏州博物馆原创性展览的整体提升和成果转化。5、优化策展团队制度,健全展览运作机制,培养、锤炼更加灵活、顺畅、成熟的团队。面向全馆征集评选展览策划,每年召开展览选题及内容评审会议,鼓励各部门员工发挥才能,提交展览内容策划方案,争当内容策划人,评审通过的内容选题作为博物馆特展的备选方案。6、结合苏州及世界历史文化,推进国际展览合作实践,与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莫奈的花园与苏州园林”。(七)推进各开放区域全面协调运营,巩固实名制分时全预约开放制度,实现精细化、优质化的开放服务。
1、全面协调安排本馆及太平天国忠王府、西馆、民俗馆、古籍图书馆、过云楼陈列馆等各个场馆的开放运营。在文旅融合的政策环境下,配合区域联动做好东北街片区的协同合作,继续实行民俗馆与狮子林的联合开放。2、做好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区域功能规划,组建和培训一线服务团队,结合本馆开放经验和西馆定位,制定完善的西馆开放服务管理制度,确立苏州博物馆西馆的管理运营体系,明确各项流程与细节并贯彻落实。3、完善实名制分时全预约开放的各项细节,健全开放管理制度,以精细化、标准化为目标提升开放服务的质量和水平。4、建设智能化讲解资源管理系统,整合和有效利用各类讲解资源,面向多元观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导览服务。(八)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方向,强化青少年教育,深化教育活动内容与实效,创新文化教育渠道和形式,系统建设特色教育项目和课程体系。
1、健全“@苏博”博物馆教育项目及课程体系建设,依托西馆探索体验馆等各类教育空间,完成国内首家“博物馆学校”的建立和实施;同时,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支撑,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平台体系和博物馆“线上学校”,打造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学校。2、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文博单位、教育系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落实西馆探索体验馆的建设和日常运行,优化本馆儿童体验中心服务,推动博物馆资源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打造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优质基地。3、丰富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开展,拓展研学路线,规范研学流程,建设全国博物馆研学示范基地和培训中心,打造博物馆研学先进品牌,成为国内博物馆研学标准制定的主要提供者。4、围绕苏州城市、文人生活、苏博建筑等苏博品牌以及其他青少年高关注度题材,定期策划面向青少年观众的系列教育型展览,推动博物馆展教结合的全面发展,形成具备苏博特色的展览与教育新品牌。5、丰富图书、阅读类的文博教育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围绕“书香”,结合馆藏特色图书文献资源举办“古籍晒书会”和“传统印刷术体验”,并通过拓展馆校合作吸引更多少年儿童参与阅读活动,打造多元化、有特色的古籍图书馆教育活动名片。6、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化、拓展传统民俗工艺教育的内容,结合展览、活态展演、讲座、体验、线上科普等多元化的形式,走出博物馆,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进民俗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和弘扬。7、继续开展“故宫讲坛走进苏州”与“文藤”系列讲座,结合苏州地方文化、时事热点、博物馆发展等加强讲座选题,提高讲座质量。(九)完善苏州博物馆文创经营与管理机制,打造文创产业生态圈,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与完善艺术授权体系,进一步激发博物馆文创发展活力。
1、以西馆建设为契机,突出文化休闲消费体验,通过文化餐饮、复合艺术书店、文创中心等多维度的服务,推进苏州文创版块业务的全面升级。2、完善和健全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探索和尝试新模式的过程中寻求突破,推进经营模式更加灵活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效果与业绩之间的联系,落实营销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3、以博物馆为核心,将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管理起来,围绕不同分工共同打造出一个健康的文创“产业生态圈”,基于这样的产业生态圈范畴内,实现精细化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进而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发展。4、规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在创造更多更好的知识产权作品的同时,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可以更好的加以开发利用,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5、依托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发展,建立并完善多层级、宽领域的授权经营体系,进而通过艺术授权的形式将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优势资源相互整合,取长补短,产出更多优秀的广义的文创产品。(十)深化国内外博物馆以及文化交流,加强博物馆资源与服务的输出,扩大、加深苏州博物馆行业影响力。
1、拟再签约2家友好馆,将苏州博物馆友好馆数量增加至11家。2、以西馆国际合作馆为基础,探讨和世界级博物馆的长期合作模式,建设更加稳定、成熟、深入的世界文化交流平台、世界文明展示平台。3、依托积累的国际博物馆资源,结合旅游内容,文旅融合,打造一到两条成熟的对外研学路线,并以此为媒介开展苏州博物馆以及苏州的文化旅游的交流和宣传。4、深化与盖蒂中心、史密森学会等国际文化研究机构的交流,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培训培养、联合出版、翻译有译著版权的出版物以及其他跨国度的文博合作活动。5、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策划新的原创性输出展览或巡回展览,深化当前书画、香炉、状元扇等主题的巡回展览品牌,加强苏州博物馆原创性展览在国内外的推广力度。6、加强与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苏州市博物馆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等文博机构的合作,深化与国内各兄弟博物馆的交流学习,承办博物馆领域会议培训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探索有延续性、可持续的长期合作方式,提高苏州博物馆的行业影响力。(十一)重视苏州博物馆社会形象的塑造,集聚品牌效应,吸引社会参与,贯彻“博物馆 ”战略,促进跨界融合,增进与社会力量的对话,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社会动员机制。
1、完成苏州博物馆宣传品牌建设,打造具有苏博特色的品牌形象,塑造苏博宣传人设,增强苏博宣传产品的辨识度,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力量,拓展宣传内容的发布平台和推广渠道。2、加强与科技、旅游、商业、金融、传媒、设计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启动实施“融计划”IP共创,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挖掘文化在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能。3、立足馆内开放服务需求,进一步吸纳志愿者力量,为苏州博物馆志愿社积极参与博物馆展陈设计、宣传推广、文创开发等业务提供更多机会,推进志愿服务理念的升级。4、优化与其他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社会志愿服务力量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苏州博物馆志愿社建设成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梳理志愿者团队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制定博物馆行业志愿服务标准。5、继续完善会员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进一步扩展会员种类,做好博物馆会员群体的经营,利用恰当方式促使会员为博物馆提供更多支持,为博物馆会员制提供先进的运行模式和经验。6、充分利用智慧博物馆框架下的数字化观众管理系统,结合观众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建设综合性的观众信息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源库,开展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的观众行为分析,有效提升观众调查水平。(十二)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多渠道组织职工学习交流,并结合自身优势输出知识和经验,为行业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成长激励机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成果,完善职称与岗位的评聘工作办法,强调人岗匹配度。创造尊重人才、鼓励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成长,推动人才梯队的形成与不断发展。2、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结合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开放运营和博物馆整体发展需求,重点围绕策展、文物鉴定、文物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人才招聘、引进。加强博物馆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研究人才、创新型人才培育,探索轮岗制度,锤炼一支复合型骨干人才队伍。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组织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职工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与各基金会、高校之间的交流,并扩大国际交流项目,增加如联合考古、出国讲座、志愿者互访,董事会和理事会交流等其他项目,全面拓展学习交流的视野。4、针对“苏裱”技艺的传承与研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荐青年职工赴外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招募多专业多层次专业人才,扩充文保修复专业队伍,适度引进手工艺人、传统工匠为“顾问”,创新管理模式。5、充分发挥和利用故宫学院(苏州),承接国家级培训和课题项目,策划开展苏州大市范围文博从业人员的培训,努力将故宫学院(苏州)打造成苏南地区最具权威和实力的业内培训基地。(十三)全面加强博物馆藏品、意识形态、公共安全保障,确保“十四五”期间博物馆安全无事故。
1、对博物馆建筑、公共空间以及机房、强弱电等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的修缮与提升,针对现状进行改造升级,完善其功能性和安全性。2、加强博物馆安保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安保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做好安防、消防、反恐等各领域新技术的学习和演练。3、结合工作需求和各场馆特点,适时引入安防消防新技术,做好安防与消防的建设与管理,落实安保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适时更新,探索改进保卫部与物业管理处交叉管理的管理方式,推进博物馆整体保卫力量的强化升级。4、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贯彻执行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制定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应急预案,强化信息管控和内容审核,做好风险排查整改,严防意识形态渗透。5、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规范应急流程和处置措施,提高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与效率;加强对信息系统各资产的梳理和排查,严格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提升对外发布应用的安全防护工作。(十四)深化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切实实践机构职能,探索理事会和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运营实践。
1、深化理事会制度建设实践。在当前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下积极主动地发挥苏州博物馆理事会的作用,深入挖掘理事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吸纳社会关注和资源。运用现代治理理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综合探索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管理和运行体制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激发博物馆的发展活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2、强化苏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的具体职能。健全基金会运营方式,推进博物馆资金使用体制机制的新探索,为博物馆文物征集、临时展览、社会教育、文化宣传等方面“输血”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更广的范围内为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的吸纳和利用创造渠道、搭建平台,拓宽“造血”渠道。1、依据《市委编办关于印发苏州博物馆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深入开展博物馆部门职能调整、岗位职责细化,优化博物馆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3、系统梳理、建立更加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评估与控制,高度重视和加强预决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合同各方面的管理。加强规章制度的修订、更新,明确各细节要素,严肃办法举措的落实、监督,做好决策与审批。4、细化档案工作职责,加强业务工作档案的分类与汇总,健全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整理、保管与利用,做好保密工作。1、2021年建成并正式向公众开放,建成后与本馆错位发展,致力于展示苏州吴地悠久历史和传统特色工艺,引进世界艺术提高展陈国际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打造国内首家博物馆学校,突出苏式传统文化开放式体验,形成从苏博开始苏州之旅的文化旅游新模式,成为文旅融合下的苏州城市历史文化解读中心和体验中心。2、保障西馆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安防与消防的建设与管理,完成安防力量的布置、各项安保制度与应急预案的制定,配备合格、熟练的安保工作人员。3、做好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区域功能规划,组建和培训一线服务团队,制定完善的西馆开放服务管理制度,确立苏州博物馆西馆的管理运营体系,明确各项流程与细节。以此为基础,西馆与本馆共同、有序开放运行,强化公众服务,保障观众参观体验。4、通过前期设计论证及实际开放实践,完善西馆展陈内容,以更开阔的视界和创意合作丰富特展的主题、形式,与本馆特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西馆展览将更多元化发展,举办高质量文物综合研究性特展,大力推进现当代艺术特展,将展览与相关跨界艺术资源整合,打造新的苏博品牌的特色展览。5、利用西馆的资源环境和建设条件,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支撑,面向苏州市民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立足终身教育,围绕艺术审美、文史探究、工艺传承和文明互动等各个方面,全面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平台体系和基于苏州博物馆西馆的“苏博学院”,打造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学校。6、注重文化休闲消费体验,通过文化餐饮、复合艺术书店、文创中心等多维度的服务,推进苏州文创版块业务的全面升级。1、本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开展能耗审计,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联合高校、专业机构启动苏州博物馆低碳改造项目。同时,完成部分优化工作,对建筑以及展厅、机房、强弱电等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的修缮维护,更好地保障博物馆的开放,为博物馆运营承载能力的维持与提升奠定基础。
2、太平天国忠王府。根据当前太平天国忠王府古建筑的现状,考虑到忠王府的展示、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对忠王府进行整体修缮提升,改造展厅及各相关区域设备设施,进而充分利用忠王府资源优势,重新调整功能区域划分,完善展览、教育、文创、休闲以及办公等各功能区域建设。
3、苏州民俗博物馆。硬件上,对狮子林祠堂进行修缮;对展柜进行改造,解决展柜不能完全密闭、加装的展柜玻璃不牢固的问题,排除展厅文物安全隐患,并同时进行全面清扫,维护展厅环境;针对现有模型破旧甚至损毁的问题,开展模型的修护、制作,保障展陈质量,提升展陈服务;对展厅设施、电器线路进行改造。软件上,设计、调整民俗博物馆展陈内容,提升展陈质量。按照清晰程度高、适用性强的标准,利用高科技设备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高清数字扫描,采集保存高标准的文物影像资料,既能广泛运用于与文物相关的研究、展示、出版、复制、文创等方面,又能满足国家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要求。
由于馆藏文物数量丰富,采集工作体量较大,该项目参照类别、博物馆工作需求等方面,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