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博、智慧文博 | 关于《郑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2-0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开展夏文化研究、革命文物、石窟寺保护专项工作。 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系统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工作,努力打造一流考古体系、博物馆体系、展示利用体系,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郑州贡献,服务中华文明觉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殷墟时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落实《河南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郑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工作方针,确立十四五期间建设“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总体定位,打造郑州“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依托各地市区域优势,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持续推进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建设。 联动黄河流域及历史流经地区,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打造集“早期中国”展示、黄河文化发展主干展示、大河文明国际交往为一体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建设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到2023年,完成重点文物修缮修复,文物系统防灾抗灾综合能力大幅增强;全域文物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文物保护理念完善升级,文物系统性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保护创新水平全面提升;持续深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生态保遗工程、百家博物馆建设成果,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办好第九届“博博会”、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遴选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快保护展示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推进“两带一心”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黄河博物馆新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进度;持续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影响力;优化百家博物馆建设,积极推动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落地实施,全市馆藏文物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文博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凸显。 到2025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考古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域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形成,《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的项目谋划全面启动,“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格局初具规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成,郑州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引领性示范作用全面显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建设卓有成效,博物馆群主体馆建设基本完成,中华文明主题乐园起步区建设初具成效,形成较强影响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初具规模,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博物馆新馆、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原考古保护研究中心、裴李岗遗址公园、西山遗址公园相映成辉,系统研究、展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与世界大河流域文明、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文化平台建成,郑州国际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发挥明显引领示范效果,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的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全面建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得到广泛认同,郑汴洛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成,郑州成为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综合基地、探寻体验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全面建成。
(二)强化考古科研创新能力,助力讲好中华文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