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博、智慧文博 |数字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传统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借助实物藏品进行叙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的运用,它们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开始使用数字化藏品信息进行叙事,用户们通过智能终端看到的博物馆就是数字博物馆。”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周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数字博物馆作为传统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延伸,是大势所趋。” 


       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


       经过5年的建设,1995年美国正式建成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将美国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彼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大英博物馆也已经着手建立多媒体馆藏数据库;位于法国的卢浮宫则开放了官方网站。


       我国起步稍晚,直到1998年,河南博物院网站正式上线,才拉开了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大幕。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开始了数字化的征程,那些原先只能在博物馆隔着玻璃欣赏的文物,如今也能在网络上被检索到,甚至可以使用放大镜功能细细观赏。 


       从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实体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经历了从居高临下到以观众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变化,数字博物馆进一步把公众学习知识或艺术观赏的通道“修”到了个人电脑的面前,而且可以突破实体空间面积的局限,容纳巨大的藏品和展示信息。 


       200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在“藏品精粹”栏目里设置了含有几千件馆藏文物信息的数据库,可供网民自由检索,看到相关文物的文字说明和影像信息。 


      网络上的数字博物馆虽然模糊了地域差异,缩短了文物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脱离了实体博物馆,那么数字博物馆就犹如“空中楼阁”。 


     “数字博物馆方便人们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藏品的故事,但是它始终无法取代实体博物馆,很多人还是愿意走进博物馆去亲近文物。”周静解释说,因为人们在传统博物馆中的参观体验不局限于视觉,而是全方位的。 


       比如,很多观众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原本以为从精美的宣传画册、生动的纪录片中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珍贵文物,一旦亲身站在它的面前,大多会发出惊异的感叹:“哇,原来它这么大或者那么小!”,“让文物‘活起来’是让过去的物品穿越时间的间隔与现代相连,让观众从文物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力量,甚至与现代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陈列和历史背景介绍就能实现的。只有感受到了文化的智慧和了解古人的世界观,才能体现文物的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Copyright 2015-2035 西安越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YUEYINGIT.COM | 陕ICP备2020016252号-1
客服QQ:5815557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