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因疫情防控需要,大众生活进入“云端”。
全省242家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悉数闭馆,但线上文博展览与文博教育活动陆续开展。
国家文物局推送线上精品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
知名文博机构的爆款展览线上开放,解决普惠性问题;
不同博物馆采取各类创意方式讲解展览陈列,回应分众需求。
一、数字资源的有效积累与迅捷共享
博物馆“云开放”并非仓促之举而是早有储备。早在几年前,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求,积极开发和引入与文博场馆单位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品、技术、装备等,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渠道。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走出馆舍、走进大千世界,已是一个常规议题。此次,全国各地博物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利用已有数字资源推出一批精彩网上展览,堪称在特殊时期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空间。
据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遴选26家博物馆纪念馆网上展览情况报送国家文物局,其中安徽博物院“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全景展厅等7个展览分别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一至第六批网上博物馆展览推送名单。同时,安徽的观众也能在省内各大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观看国内其他博物馆的线上展览,“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的展览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来自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雷锋,一个汽车兵的任务”展览来自北京汽车博物馆……无论是知名大型博物馆还是小众特色展馆,都在网上集体亮出了“镇馆之宝”。
安徽博物院还在网上推出“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年生肖文物图片联展”“自然的吟唱”“镜里乾坤——铜镜背后的故事”等展览,同时从初一起每天在微博上推送一个展览;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管理处、亳州市博物馆等推出3D在线展览,开展“闭馆不闭展线上送温暖”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淮北市、安庆市、马鞍山市博物馆等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寻宝博物馆”等展览;界首市、怀宁县、含山县博物馆、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等利用已有数字化资源平台,推出“网上送展览情暖千万家”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个性化在线服务,丰富了大众的宅家生活。
二、知识获得与美学需求同时存在
“闭馆不闭展、温情不打烊、精彩不缺席。”线上展览陈列考验着博物馆数字化服务水平。打开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可浏览“全景故宫”“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故宫名画记”收录了300余幅名画,每一幅作品不仅配有详细的解读、相关文章,还能进行批注和点评。
在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系列展中,能全景式浏览30个敦煌石窟、榆林石窟的内景,4430平方米的壁画清晰呈现。享誉世界的知名博物馆数字化水平极高,早已为全国观众津津乐道。而此次全国百余个博物馆纪念馆集中“云呈现”与“云赏析”,展示了各自的数字化程度,大部分“云上展厅”做到了知识性与美学性的统一。据安徽博物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安徽博物院大部分常设展览均有数字化制作,全景展示、展品展示、3D展示、视频展示等,响应分众需求。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展馆VR则带领观众尽情漫游。
“在线上观赏或许不能体会到真实展品带来的震撼,但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指尖划拨之间,能看到比原作放大数倍的清晰细节,算是特别的惊喜。”观众胡晓宜说。宏观铺展、微观呈现,线上展览的相关研发水平得以展现。
由于文物保护数字化的迫切要求,早在2017年,科技部验收通过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面向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研究制订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核心元数据标准,以及可移动文物(以书画与青铜器为例)和不可移动文物(以石窟寺为例)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服务和交换标准等共87项;
研发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管理平台;
成果在敦煌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应用示范。
当然,除了VR、大数据等科技项目的支撑,线上文物展示要做到温暖而精彩,除了满足一部分较为专业的观众“温故而知新”的求知心,还要养成更多普通观众的“好奇心”。线上展厅要同时带给观众文博知识和美学体验,还需要人文、社科、艺术层面共同发力、精耕细作。
三、优质内容与创新形式同样可贵
3月5日,安徽名人馆以在线直播的方式,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开启5G互动讲解直播。观众不仅可以在家线上参观安徽名人馆,还可与讲解员实时互动,聆听历史书卷皖韵悠扬,感受名人荟萃江淮风骨。
这一特殊时期,“直播”迅速延伸至各个领域发挥功用。早在2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苏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已经集体上线淘宝直播,闭馆期间开放直播,是博物馆最新鲜的尝试。
大多数直播以近距离展示馆藏为主,而西安碑林博物馆直播却尤其受到关注。其讲解员以更接近网友熟悉的直播方式出现:没有博物馆实景拍摄,讲解员坐在家中跟网友讲解碑帖背后的故事,吸引了近200万网友在线观看。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网络畅通,老百姓就能借助互联网参观各地博物馆,并以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感受一方水土。与博物馆制作数字资源需要的规范性、标准化相比,直播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尚属于一种积极引导,旨在激发观众关注的兴趣。
数字资源是“干货”,普惠性的文化教育是刚性需求,云观展、云直播或许会衍生出数字博物馆的“云社教”,可以帮助当下公共博物馆顺应大众交流互动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共享性。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