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4.1 建设总体目标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建设将以“服务、集成、决策”三大中心为建设目标,把握数字化校园“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服务集成”的成功要素,实现“数据集中、应用集中、设备集中”,搭建学校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高质量的数据中心,实现以业务为主线的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以构建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打造师生信息服务中心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方便全校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学习等各种活动,实现教育信的息化、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规范化。
1、搭建学校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高质量的数据中心
通过校内信息标准的建设,指导校内的信息化建设,为学校信息化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数据中心的建设也会加强不同管理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力度,避免数据的重复维护,提高学校整体工作效率。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提升学校数据整体的质量,为领导更准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建设以业务为主线的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打造师生信息服务中心
基于“顶层设计”的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行业优秀的业务实践为学校搭建了整体运营管理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管理平台,并通过应用的不断升级和改进,实现对管理过程和师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3、支撑学校发展战略,提升信息化决策支持能力,建立校情展示和决策分析平台
在学校公共数据平台基础上,升级为全校的决策型数据中心,以盘活学校现有的数据资产,提供更加深入的数据服务,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手段。通过构建业务主题模型,支撑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财务、资产等业务的即时查询、综合报表、分析、预测、预警、评估等功能,为学校各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4.2 建设的内容
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数字化校园的配套体系: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运维管理体系等;
2. 建立软件支撑平台:统一信息标准系统、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等基础平台;
3. 建立健全学校各部门业务系统,对各部门原有业务系统平滑接入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同时对后续系统预留相应接口;
4. 数字化校园软硬件集成(硬件服务器、存储、灾备、数据的共享与同步、门户portlets集成、 Oracle RAC、中间件应用服务器)。
5. 联机分析处理、联机综合查询等校情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6. 特定功能模块和系统的实现;
7. 数字资产平台建设
数字学术资源库、数字教学资源库以及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
4.3 总体规划框架及技术路线
中国城市大学数字化校园平台以服务于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为目的,国子数据中心平台是全校最权威的数据,涵盖了学校的信息化标准管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行政办公管理等所有的管理系统系统及相关服务平台。
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综合管网弱电系统、智能楼宇系统以及包括园区骨干、汇聚、接入及无线网络系统,互联网接入在内的网络系统。
(2)IDC: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基础硬件设备,由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目录服务器等构成的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数据汇聚、运行支撑环境。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1)数据集成平台:对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种异构数据进行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实时的数据共享。
(2)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服务,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用户不须记忆不同的密码和身份,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实现单点登录,整体上避免重复投资。
(3)信息门户平台:平台位于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中的最上层,实现数字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服务过程,是数字化校园对内服务的窗口,为各级领导、相关管理员、教师、学生等不同角色的人提供各种个人查询、统计分析表、统计分析图、决策等服务,还可以根据系统数据得到待办事项等一站式信息服务。
三大中心建设
(1)行政管理中心:以URP(大学资源规划)思想为核心,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学工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迎新离校管理系统等,整合全校各管理系统的数据与流程,并基于基础数据库,构建面向全局的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数字资源中心:以各种数字资源为主线,以网络化教学和资源共享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制作、管理、发布及应用。
(3)服务中心:以消息推送服务和公共群组服务为基础,以校园文化系统、部门协作、项目协作为核心,扩展全校的工作、科研、社区生活的协同方式,为校园不同角色提供服务。
安全与标准体系
(1)数字化校园安全体系:建立数字化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数字化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
(2)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体系:为各个系统定义统一的标准,包括信息标准、编码标准、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提供日常运维服务,是保障数字化校园系统规范、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
(3)数字化校园运维管理体系:包括系统监控、系统管理、项目管理、维护服务等,是保障数字化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
校园网络规划拓扑结构图:
安全体系结构图:
4.3.1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架构设计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面向企业级服务的系统架构;简单来说,SOA就是一种进行系统开发的新的体系架构。在基于SOA架构的系统中,具体应用程序的功能是由一些松耦合并且具有统一接口定义方式的组件(也就是service)组合构建起来的。
利用基于SOA的系统构建方法,如图1中所示的一样,一个基于SOA架构的系统中的所有的程序功能都被封装在一些功能模块中,我们就是利用这些已经封装好的功能模块组装构建我们所需要的程序或者系统,而这些功能模块就是SOA架构中的不同的服务(services)。
SOA 架构具有一些典型特性,主要包括松耦合性,位置透明性以及协议无关性。松耦合性要求 SOA 架构中的不同服务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松耦合的关系,也就是应该保持一种相对独立无依赖的关系;位置透明性要求 SOA 系统中的所有服务对于他们的调用者来说都是位置透明的,也就是说每个服务的调用者只需要知道他们调用的是哪一个服务,但并不需要知道所调用服务的物理位置在哪里;而协议无关性要求每一个服务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协议来调用。
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架构设计的核心是建立学校SOA架构的技术标准,因历史与其他方面的原因,学校及各部门原有的系统来自不同厂家、不同运行环境、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应用系统信息系统,应该要遵循该技术标准,进行组件化和服务化,实现了松散型、低耦合的集成,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相互调用功能服务。通过不同系统功能之间的调用,可以大大提高了学校软件的重复使用率,同时也提高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减低了学校的IT资源的成本和IT建设风险。
整个 SOA 架构的分层模型如图所示:
在 SOA 系统中不同的功能模块可以被分为7层:
第一层就是系统已经存在的程序资源,例如ERP或者CRM系统等。第2层就是组件层,在这一层中我们用不同的组件把底层系统的功能封装起来。第3层就是 SOA 系统中最重要的服务层,在这层中我们要用底层功能组件来构建我们所需要的不同功能的服务。在服务层之上的第4层就是商业流程层,在这一层中我们利用已经封装好的各种服务来构建商业系统中的商业流程。在商业流程层之上的就是第5层表示层了,我们利用表示层来向用户提供用户接口服务,这一层可以用基于portal的系统来构建。以上这5层都需要有一个集成的环境来支持它们的运行,第6层中的企业服务总线(ESB)提供了这个功能。第7层主要为整个 SOA 系统提供一些辅助的功能,例如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这一类的辅助功能。
总之,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能够实现企业应用或资源之间的灵活连接,能够让应用或服务交换结构化的信息(消息、文档、“业务对象”),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调用消息交换。
SOA 通过清晰的定义和松散的耦合提高了灵活性。在SOA的技术中,服务根据 SOA 原则利用现有的中间件实现交互。其充分利用新的开放标准以及 XML 数据定义(Web Services――Web 服务),把两者结合到快速进入市场的解决方案中。
而Web Services是一种必需的标准规范,可以使来自不同厂商的软件很好地协同工作。
Web Services核心规范如图所示:
XML 定义了一个通用的方法,用于描述数据,使数据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成
SOAP 用XML消息来定义通用的Web Service请求,使处理流程更简单地集成起来
WSDL 定义了集成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使通用的应用组装工具成为可能
UDDI 是一种特殊的Web service,使用户或者应用可以方便地定位其所需要的 Web services
4.3.2 基于SOA技术的系统架构
中国城市大学数字化校园平台基于SOA的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SOA架构的技术标准主要有:服务组件架构SCA与服务数据对象 SDO。
SCA的目的是使用户在构建企业应用时有一个不再直接面对具体的技术细节的层次,而是通过服务组件的方式来构建应用。
这种方式也使得客户的企业应用具有良好的分层架构,能够很好的分离应用的业务逻辑和IT逻辑,不但易于应用的构建,也易于应用的更改和部署。
服务组件模型(SCA)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服务组件,模块,共享库,导入和导出等。
SDO是Java平台的一种数据编程架构和API,它统一了不同数据源类型的数据编程,提供了对通用应用程序模式的健壮支持,并使应用程序、工具和框架更容易查询、读取、更新和检查数据。基于开放标准采用的相关技术有: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Web服务描述语言 WSDL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JAVA消息服务JMS ( Java Message Service)
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
服务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服务的集成、注册、发布、管理等相关的功能。
SOA 通过清晰的定义和松散的耦合提高了灵活性。在SOA的技术中,服务根据 SOA 原则利用现有的中间件实现交互。其充分利用新的开放标准以及 XML 数据定义(Web Services――Web 服务),把两者结合到快速进入市场的解决方案中。但SOA服务主要是指Web服务,而SOA的发展与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要对服务的范围进行扩展而不仅仅单纯指Web服务。SOA的服务主要包含:Web Service、URL资源功能服务、WEB剪辑、Iframe集成服务、RSS集成服务、API集成服务、Portlets集成服务等。
4.3.3 云计算设计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
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很多因素推动了 对这类环境的需求,其中包括连接设备、实时数据流、SOA的采用以及搜索、开放协作、社会网络和移动商务等这样的Web 2.0应用的急剧增长。 另外,数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环境的规模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个由统一的云进行管理的需求。
实际上,当我们考虑到IT的实际需求时,云计算的概念也会逐渐清晰起来:在不增加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无须训 练新员工或不购买新软件的前提下,来增加资源容量或提升计算性能的一种方法。
4.2.3.1 云服务的三个层次
下面我们将云计算的几个重要应用结合学校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进行阐述,云计算的架构图如下所示:
对于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在云计算的部署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硬件资源(存储、服务器等)虚拟化、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支持虚拟化硬件部署并支持集群、业务应用系统支持虚拟化集群部署,并能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实现动态调配硬件资源,实现调高应用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硬件资源的利用率等。
通过应用计算云平台,能够实现如下目标:
伸缩性
大型系统很难预测终端用户的数量与行为,伸缩性是指系统可以支持用户的快速增长。传统的提高服务器同时处理并发会话的最直觉的方式就是增加服务器资源(内存, CPU,或硬盘)。而通过应用计算云平台,则允许一组服务器分担处理繁重的任务,而逻辑上就象一台服务器一样。
高可用性
提高伸缩性的单服务器解决方案(添加内存和CPU)是并不强壮的办法,因为单点失效原因。关键任务应用不能容忍服务中断哪怕一分钟。它要求任何时候都可以合理地可预期的响应时间访问这些服务,应用计算云品台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服务器使其在一台服务器实效时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可用性。
统一逻辑视图
通过分发请求到不同的服务器来提高可用性和更好的性能。通过一个统一的逻辑应用服务器,分发请求,动态的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之上,实现智能化、合理化的资源分配。
对应用系统可见的,也仅有这个逻辑应用服务器
容错
高可用性数据不必是严格正确数据。在应用计算云平台中,当一个服务器实例失效时,服务仍然可用,因为新的请求可由其他冗余的服务器实例处理。容错服务则总是保证严格正确的行为。
失效转移
失效转移是另一项使容错的关键技术。通过选择应用计算云平台中的另一个应用服务器节点,原始节点失效时处理将继续下去。
在本次的项目建设规划中,通过如下的方式,建设应用计算云平台
应用系统仅仅可见逻辑应用服务器,通过逻辑应用服务来支撑校园的众多应用系统。逻辑应用服务器存在,且仅存在一个,能够动态分配实际的各个应用服务器节点资源,并且能够完成应用服务器之间容错和高度可靠性。实现智能化、合理化的应用服务其资源分配。
例如,当某个应用被告并发的访问,要求更高的计算处理能力时,逻辑应用服务器会分配多个应用服务器节点来支撑该应用。
而当另一个时刻,应用系统并发访问量下去之后,逻辑应用服务器会自动地回收一些应用服务器节点,并分配给其他的应用系统使用。如下图示例,仅仅留下一个应用服务其节点来支撑该应用系统,剩下的两个将进行回收和再次分配。
基于应用服务器的服务计算云平台,中间件的应用服务器,能够提供很好的平台支撑。
4.2.3.2 虚拟化作为云计算框架的主要技术手段
虚拟化是适用于所有云架构的一种基础性设计技术。
在云计算中,它主要指从使用资源的人和应用程序对物理 IT 资源的抽象作用。虚拟化后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其他硬件视为一个资源池,而不是离散系统,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分配这些资源。云计算的虚拟化包括了操作系统虚拟化、平台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具体结构如下:
4.2.3.2.1 虚拟化技术的特点
利用率更高 — 在虚拟化之前,企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存储利用率不到 50% (事实上,通常利用率为 10% 到 15%)。通过虚拟化,可以把封装一并转移到空闲或使用不足的系统,这就意味着可以整合现有系统,可以延迟或避免购买更多服务器容量。
资源整合 — 虚拟化使得整合多个 IT 资源成为可能。除服务器和存储外,虚拟化提供一个整合系统架构、应用程序基础设施、数据和数据口、网络、桌面系统甚至业务流程,因而可以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节省电能/成本 — 运行企业级数据中心所需的电能不再无限制地使用,而成本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在服务器硬件上每花一元,就会在电费上增加一元 (包括服务器运行和散热方面的成本)。利用虚拟化进行整合使得降低总能耗和节约大量资金成为可能。
节约空间 — 服务器膨胀仍然是多数企业数据中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可扩大数据中心并不总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因为每增大一平方空间,就会平均增加数千元建筑成本。虚拟化通过把多个虚拟系统整合到较少物理系统上,可以缓解空间压力。
灾难恢复 (Disaster recovery) /业务连续 (Business Continuity) — 虚拟化可提高总体服务级利用率,并提供灾难恢复解决方案新选项。
降低经营成本 — 一般企业在新基础设施上每花费一元,就得花费 8 元进行维护工作。虚拟化可以改变服务器与管理员之比,减轻总体管理工作负荷,并降低总体经营成本。
4.2.3.2.2 操作系统的虚拟化
操作系统虚拟化允许在一个硬件环境创建多套执行环境。每个环境都有自己的身份,独立于基本硬件,这样各个环境就像运行在其自己的系统之上一样,因而使整合变得简单、安全和可靠。这就可以降低管理费用,并在减轻管理多个操作系统的复杂性的同时提高利用率。
4.2.3.2.3 平台的虚拟化
平台虚拟化允许任意操作系统以及结果产生的应用程序环境运行于特定系统之上。此系统虚拟化存在两种基本模式: 完整虚拟化 (或全面模拟基本硬件) 和准虚拟化 (提供基本硬件的接近相似的模式)。
4.2.3.2.4 网络的虚拟化
负载均衡技术已成为云计算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随着云内的物理系统和虚拟系统的升级,管理为提供服务而执行的工作负载的复杂性也会增加。负载均衡器通过虚拟 IP 地址把多个服务器和服务组合起来。他们根据资源情况调度服务情况,并在节点失败时自动进行故障转移。尽管硬件均衡器在性能上优于基于软件的均衡器,其灵活性始终受到限制。
云计算网络方面的重大挑战不仅是把具体虚拟网络接口预配置到特定虚拟环境,而且还面临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一个更复杂虚拟专用数据中心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虚拟专用数据中心配置一组不同的系统角色以及这些角色之间的逻辑互连接。
4.2.3.2.5 应用程序的虚拟化
云计算中实施的 Web 容器技术对开发人员生产率和灵活性影响很大。Web 容器是管理 Servlet、JavaServer Page (JSP) 文件和其它 Web 层组件的应用序服务器的组成部分。但并非所有 Web 容器技术都在创造之初就是均等的。
例如,Apache Tomcat 就是一项流行的开放源 Web 容器技术,但他对于希望超越 Web 层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来说具有若干局限性。如果一个应用程序需要使用持久性、群集、故障转移、信息收发或 Enterprise Java Beans (EJB),中间件应用服务器(Weblogic、Websphere、Tomcat)提供具有上述所有功能的一整套 Java EE 容器,来支持应用程序虚拟化。
4.3.4 J2EE技术规范
中国城市大学数字化校园平台基于J2EE平台,主体代码采用Java编程语言和服务器端Java技术开发。J2EE技术体系结构是SUN公司为开发基于JAVA平台的企业级应用所提出的一种JAVA开发技术规范。它具有编“写一次,到处运行”的便利,是一个经过验证的安全模型。J2EE是一种功能完备、稳定可靠、安全快速的企业级计算平台,它由多种基于JAVA的技术组成,包括Enterprise JavaBeans(EJB), JavaServer Pages(JSP), servlets, 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 (JNDI), Java Transaction API (JTA), CORBA, JDBC data access API等。采用J2EE作为应用开发平台具有以下优点:
平台无关性
用户不必将自己捆绑在某一种硬件或操作系统上,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保证系统的开放性。
J2EE是一种组件技术,已完成的组件能被方便地移植到任何其它地方。
J2EE作为中间件,提供了强大的功能,使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商业逻辑,因而能加快开发速度,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保护用户投资
当用户更换平台时,由于基于J2EE的系统能方便地移植到其它平台上,而无须重新开发,因此能有效地保护用户的投资。
广泛的支持
J2EE技术规范得到了从国际性大公司到自由软件开发者的广泛支持,SUN,IBM,ORACLE,NETSCAPE,BEA等纷纷推出基于J2EE的软件产品。根据SUN的定义,J2EE体系具有如下图所示的结构:
我们使用Java相关技术配合先进的开发和管理工具完整地执行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
如下图所示:
开发环境分为:表现层(Struts、JSTL、Ajax、Tiles)、业务层(Spring)、持久层(Hibernate)、平台层(JDK Apache、Tomcat、Oracle);
配置环境:CVS
项目跟踪与管理:Project
利用采用分布式组件EJB和Web Services来实现业务逻辑;对服务的定位采用JNDI/UDDI方式,支持分布式服务提供者。
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
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可以完全独立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开发环境,着重于开发构成应用程序“业务对象”的可重复使用的组件,利用这些组件从而可以顺利地建立分布式应用程序。
应用系统平台的开发和运行结构:
应用系统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应用软件采用主流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并能最有效地支持按J2EE规范的Java程序语言开发应用程序。
4.3.5 MVC设计模式
众所周知,当一个应用系统包含了数据访问代码,业务逻辑代码、前台表现陈述代码时,如果不能采用一种较好的设计模式及设计方法,应用程序很容易就成为这些代码的简单混合物,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系统将会常常出现或这或那的异常情况。
由于应用系统各模块间的强耦合,系统的各个部分互相依赖,使得系统的组件化变得相当的困难及代码重用的不可实现,当系统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比如要对系统增加一个数据视图时,常常需要对业务逻辑方法进行重新实现或者是拷贝粘贴相关的业务逻辑方法,当这样的需求在系统的多个地方提出时,就会发系统里面充斥着许许多多的重复代码,数据访问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可预见的错误,导致对应用的维护变成非常艰难。
因此,在软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一种好的设计模式给目标系统带来的好处将是无穷尽的。在技术体系即定的条件下,寻求一种好的设计模式无疑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部分, MVC设计模式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绝佳方法。在MVC的设计模式中,真正实现了M(model)、V(View)、C(controller)三层分离的目标。其模式定义如下图所示:
其中模型表达了企业数据以及对于数据的访问更新等业务逻辑规则,通常情况下,模型作为接近真实世界过程的一个服务软件,因此,在进行业务建模的时候常常使用一些简单的实体建模技术。
视图是对于模型内容的一个体现,它通过业务模型及指定的业务数据表现规则访问业务数据并呈现给用户。视图的责任就是当业务模型发生变化时维护表现层的稳固及一致性。它能够通过两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一种是我们称之为“push model”的模式,也就是主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视图当其自身使用这个模型进行注册,以监听业务模型的改变,当业务数据发生变化时,视图可主动调整其对于企业数据的表现。 另一种是我们称之为“pull model”的模式,也就是被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需求视图接收当前最新数据时,相应的方法会被调用。
控制负责在模式及视图之间进行动作的交互及请求转分派。当一个GET或者POST之类的HTTP请求到达控制器后,控制器负责将请求按照特定的规则转发到业务模型上,以激活业务处理过程或是业务模型的状态转换,当业务逻辑处理请求后,控制器将选择一个合适的视图去表现这些处理结果。
在一般的基于B/S结构的WEB应用系统中,JSP程序被定义为视图的表现形式,而Servlet作为控制器的角色出现,而EJB或者JavaBean负责业务逻辑的实现。
因此,系统需求中的应用模块的开发均采用MVC设计模式设计,兼顾门户的集成规范。
各应用模块的最终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4.3.6 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
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是一种完全独立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开发环境,着重于开发构成应用程序“业务对象”的可重复使用的组件,利用这些组件顺利地建立分布式应用程序。
应用平台模块间相对独立,接口清晰,内部的业务流程升级和改造与其它模块无关,所有模块基于组件如EJB、Web Services开发,可插拔,并为将来学校二次开发提供开发API。
4.3.7 Oracle数据库RAC解决方案
ORACLE RAC解决方案
利用ORACLE RAC 解决方案,进行架构学校的数据中心平台的数据库系统,其实现如下:
集群中每台服务器都有一个实例,每台服务器的实例都对应到同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存储在共享磁盘上。关于ORACLE的软件和本地存档日志即可以存放在本地磁盘上,也可以存放在共享磁盘上,这取决与安装时选择的存储机制。
上图显示了RAC详细的逻辑结构图。客户端首先访问某个实例,然后再通过集群管理软件访问到数据库的数据,节点之间使用内部链接进行通讯。
4.3.8 负载均衡、中间件集群实现
根据学校的情况,国子软件公司提出同时使用负载均衡和Session高可用的方案:
用户前端,采用硬件负载均衡器;
后端,部署多台Application Server,并启用Application Server的集群session功能,如下图所示:
4.4 台分阶段建设内容
4.4.1 分期规划背景
《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围绕着学校的核心业务即:教学与日常业务的管理进行建设,中国城市大学院信息化的建设也将利用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重点围绕教学、科研、日常业务的管理展开。并且,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高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本着“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为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等不同用户提供综合的信息资源、全面的应用以及丰富的服务内容。纵观目前高校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核心方向:
高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始终贯穿在中国城市大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使得最终的建设成果是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并且保证是与时俱进的。
4.4.2 分期规划策略
从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的过程来说,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项目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并且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实施。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将整体项目分为三期进行,搭建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框架,管理服务并行,推进综合管理应用,深化信息化服务内容并给校领导提供决策上的支持,制定出以下的分步实施规划:
第一期:
初步完成数字化校园软、硬件平台环境的建设,搭建一个先进、稳固、可扩展的标准体系和底层技术框架,并围绕不同业务角色和需求,建设学校管理部门需求较为迫切的应用系统,初步解决我校管理信息化较为薄弱的问题。基于一期建设的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实现针对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部门、校领导数据的查询需求。
作为系统运行的保障,系统的安全体系的建设必须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框架,是在一期建设的重点内容,以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果。
第二期:
经过前期各类业务数据与建设经验的积累,在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之上,不断完善校园信息化标准,加强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从而全面提高我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在一期建设的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可以做更深入的数据查询和分析系统,丰富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部门、校领导数据的查询需求。
第三期:
在数字化校园软、硬件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积累上,不断优化校园信息化标准,并进一步扩展各类应用,提升学校支撑平台对业务系统的整合与集成能力及数字化校园的安全性,基于全校的角度定制开发决策性的支撑功能模块,如: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统计、基本校情分析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就业分析系统,全面提升学校整体管理和服务能力以及对上层决策的支持。
同时在前两个阶段建设的基础上,紧密围绕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移动应用、社区协作”,进一步加大学校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过程中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的力度,并通过移动信息门户的搭建,方便师生随时随地的体验信息化建设成果;同时,依赖长期积累的高质量数据,全面构建辅助决策及综合分析类应用,提升全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