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与信息技术。

       摘 要:


       博物馆是通过在本地区范围内对文物收集、标本采集、交换积累藏品、保有详细的藏品科学原始记录的收藏机构。

       是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通过对征集收藏的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陈列展览来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生成了”数字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技术;网络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详明、科学的原始记录。


        据统计,2013年在文物行政部门报送备案的博物馆已达4165家,比上一年增加了29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354家,非国有博物馆811家,非国有博物馆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16.7%上升到19.4%。


       而据文化部首次发布的《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637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经费6.6亿元,实施一批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和53个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

       完成8000余件(套)珍贵文物和2万余枚简牍修复。


       这些数据标志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如此之多的博物馆必然馆藏着巨量的藏品,对于如此之多的藏品需要进行祥明、科学的原始记录工作量可想而知,而对于这些原始记录的保存和维护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每个博物馆有很多种类的藏品,不同种类的藏品面临着对数据采样的不同标准和归类方法;
        2、如何将采集的原始记录进行有效的长时间的保存;
        3、如何快速的检索和获取藏品的原始记录,并对这些原始记录进行维护;        

        4、如何快速的为参观者服务,即快速呈现博物馆的藏品于参观者面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的现状正在不断的改变着,此时数字化博物馆便应运而生了。

        信息技术的描述指出了实体信息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的三个阶段。

        数据通常是指原始的、真实的材料,从观察或测量得到,它只是作为一种属性的存在。


        而信息是当数据通过人类对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和操作,如解释、阅读、编录等等这些行为从而将这些静态的属性赋予一定的意义时数据就转变成了信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个循环。


       而信息通过各种形态与人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沉淀在个体中汇聚出对信息的解读,并逐渐汇聚成自己的知识,而知识又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方式传递出去,正是这个过程不断的循环融汇使得知识不断的发展。 

     



       1、从实体到数据



       数据是关于自然、社会现象和科学试验的定量或定性的记录,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

       研究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分类、录入、储存、统计分析,统计检验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数据属性数据具有数值属性、物理属性。在数据处理上数据又具有集合性、隶属性、稳定性、方便性、重复性、共同性、指向性以及运算规则及运算约束。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作业体制及标准操作规范文本信息采集质量的优劣取决于采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采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文物业务知识与工作经验;

       工作认真、细致、严谨;

       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


       懂得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但是基层许多工作人员并不是文博专业人员而且信息采集培训时间短任务重,所以在具体的藏品信息数据化建档操作过程中,常会遇到些很复杂或有争议的问题。



       由于博物馆馆藏品的数量都是几十万的数量级,而且种类很多,不同藏品的数据维度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根据藏品的数据属性进行归类,并制定完整的、标准化数据采集、录入流程方式,这样尽可能的提高效率才能在之后的数据维护中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繁琐的工作方式。


       同时还需要收集藏品实体的物理馆藏位置、环境数据、藏品的人文、历史背景、展品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研究机构对藏品的诠释信息等背景数据,并在信息系统中留有相关的维护接口,为后续信息的更新提供技术条件。



       也需要将参观者对藏品的发言链接至藏品中,但可以根据情况不存放在数据中心中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展馆的实时数据进行搜集和监控。使得藏品的数据能被应用到各个系统中去,从而让人或者系统能更快获得所需要的数据。



       这样通过对馆藏之物的详细数据的采集,完成了由藏品实体向信息系统数字虚拟藏品的转换,并以此使用信息技术对藏品信息的记录、管理、优化产生形式的转变,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减少为服务提供支持所需要时间,让被服务的对象感受更加好。

      



       2 、建立信息系统硬件体系



       为了支持博物馆信息系统的运作,需要通过分布式展示服务器、分布式数据检索服务器和集中存储处理的数据中心架构的方式来规划和设计整个硬件系统,这是基于博物馆藏品数据量的巨大存储的空间需求和频繁藏品信息搜索决定的。



       如果博物馆的规模不是很大,而资金方面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简化以上架构使用两台服务器和相对应的网络设备即可组成展示和存储的架构。


       在网络方面,首先需要将博物馆中日常管理办公以及访问互联网的网络与数据存储网络相隔离,只通过建立专用的网络通路来减少对存储网络的性能影响。


       其次建立存储专用网络,并划分常用数据和归档数据存储区域,由存储系统相关软件来控制和管理存储网络的高可用性。


       而分布式服务器是为了使得区域访问和应用响应达到最快,在分布式服务器上存放数据存储地址指针使得检索数据的工作在存储网络外就能完成,使得存储网络的专用性达到最高从而提高每个处理事务的速度并节省对存储空间的占用。


       同时为了方便对于博物馆日常访问的需求,还可以建立私有云的虚拟桌面系统,使得对于用户终端的管理达到最简单最高效。当数据标准采集规范和硬件体系建立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将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了。       




     3、 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



       当数据存在于数据库中之后,就需要把数据通过前端显示或者信息链接展示在参观者面前从而把纯的静态数据转换为信息和信息流。


       由于现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信息平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可将信息随身携带,而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这种最快捷的方式来传递给参观者,这样使得信息传递从传播途径上更趋向于多样性,更方便和贴近参观者。


       而参观者要做的只是在进行参观的时候将移动终端接入博物馆的无线环境中。当两者在同一个网络的情况下,信息系统通过将根据参观者的意愿来传递参观者愿意接受的信息的传递。而通过对参观者所处的展馆位置进行定位后,由该区域的分布式服务器通过系统来接管该参观者的信息需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讲解员来将服务定位于移动终端,于参观者进行互动交流,而虚拟讲解员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对外网络,为在虚拟博物馆中参观的观众提供远程的服务。


       另外团体的观众由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通过系统将于讲解有关的信息传递到展馆中的显示区域,以配合讲解员将信息传递给观众。



        除此之外,博物馆网站的一站式服务也可在参观者有实地参观博物馆的意愿的时候,将博物馆的信息传递给预定者,如:去博物馆的线路、展馆参观人流情况、特色馆藏的介绍、网友的评论,剩下的只需要参观者自己点选感兴趣的信息。



        博物馆从受众群体逐步转向社会群体,从群体服务转向极具个性的个体转变,博物馆的服务模式和发展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同时博物馆也从传统的填压式的机械信息传递向着灵活、个性、内容详尽、并附加各种周边信息,得以扩充整个信息链,同时通过网络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认知博物馆和感受博物馆藏品带来的深厚的历史、人文的影响,其中的精神通过01的数据集合传递开来。


       信息技术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再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通过参观者的互动将不同维度的信息属性传递出来,实现参观者自主启发、自主感受、自主认知,并提供强大的历史震撼感。而这些感受、认知、以及对历史的理解逐步转化为参观者内在的知识,并逐步的积累,通过创建的交流平台参观者可以自主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对历史的感悟并和其他具有相同属性的观众一起交流从而达到集体知识的累积。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实现了超过10万件数字藏品的共享,在中国教育科研网发布,促进了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建设与服务。2007年,“大学数字博物馆二期建设工程”在一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了11个主题特色的高等院校参与建设,建立了特色数字博物馆,进一步扩大了大学数字博物馆群的资源规模。



       在数字博物馆发展的同时,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示范工程也在进行,该项目是国家级的战略项目,由信息产业部等八个部委联合发起并推动。


       作为CNGI最大的核心网和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网,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2008年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启动,其中“大学数字博物馆IPv6升级”作为重大应用示范子项目,得到大力支持。


     “大学数字博物馆IPv6升级”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建设的数字博物馆资源与服务为基础,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升级、系统改造、资源整合与服务扩充;


       整合国内高校及社会博物馆的海量素材资源和先进的虚拟陈展设备,开展基于CNGI的实时高清陈展等创新应用;


       推动数字博物馆在CNGI环境下的推广应用,达到保护与利用国家珍贵标本、文物资源,开展现代化教学、科研及科普教育等目的这样数据从扩展藏品的展示平台、展示时间;


       从如实际展示藏品到虚拟再现藏品;


       从书面文献转化为历史场景、人物、事件重现,并通过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不同的藏品类型进行灵活的组织;


       不断突破着实体藏品展示中的各种局限性。



       在跨地域的协作方面信息技术为分散的博物馆之间带来了信息整合、资源共享的通道,使得博物馆不再以个体存在而是由一个庞大的博物馆体系不断发展,促使了资源和服务的共享,加深了、加快了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使得庞大的信息流逐步积累成知识和经验,这都将作为为大众服务、为知识服务的基础。不仅如此博物馆如果还可以跟其他相关行业的信息平台融合的话,可以预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网络,一个繁密的信息交流网络将会在我们身边诞生。

 

       4 、总结



       数字博物馆的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共同在新兴的环境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掌握面对博物馆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各方面的信息汇集将博物馆的作用发挥的极致。


       在不久的将来庞大的、规范的博物馆体系将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将激发一代代新新人类不断自我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对信息的依赖也加快了他们融入这个信息时代的节奏。

 


       参考文献

       [1]博物馆里的信息革命【澳大利亚】达伦皮考克撰 李琼编译《故宫学刊》2013.421-429
       [2]数字博物馆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探析 陈刚《博物馆信息化》88-93



Copyright 2015-2035 西安越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YUEYINGIT.COM | 陕ICP备2020016252号-1
客服QQ:5815557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