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 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即“经理信息系统”,是服务于组织的高层经理的一类特殊的信息系统。

      一、什么是EIS系统?  

       随着EIS在组织中的不断成功,人们普遍认同了EIS的重要地位,但是EIS到底应该向何处发展?这是一个众多企业家和学者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在当今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下,高速发展的技术和不断更新的管理观念给EIS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解决那些富有挑战性的组织问题,作为支持高层经理工作的最为有效的信息系统,EIS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而这些要求的满足都依赖于EIS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数据的外部化与智能化。


       成功实现的EIS在取得内部数据和监测内部状态上己颇有成效,但对外部数据的取得仍十分有限,这与EIS倡导者的初衷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和外部数据的高度非结构化,在阶段的技术水平支持下,对外部的状态监测和数据访问比对内部的状态监测和数据访问要难以实现。事实上,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理可能不把EIS作为正式的外部信息源,也对此不做出较高的期待。高层经理宁愿自己去做大部分的外部信息监测,并且认为其中有一些只有他们才能看得出的微妙之处。此外,在自动地从外界大量的繁杂数据中智能化识别和析取经理需要的信息方面,EIS系统的能力还很弱。EIS既然是对范围广、结构化差、多变的经理活动提供支持,数据的外部化和智能化是必不可少的。

       在市场全球化趋势下,组织管理的重心也逐渐外移,经理处理外部信息的比重将不断上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如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数据挖掘(Data Mining)和数据集市(Data Market)的出现,EIS中的数据的外部化和智能化方面将有所加强。


微信截图_20211012123435.png


       2、结构的柔性化和灵活化。


       变化是当今的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之一。业务流程重组、竞争者变动、组织联盟、新技术的采用、老系统的移植等一系列变化因素正改变着组织的信息技术环境。

       缺乏柔性的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成功的严重障碍。逐步提高组织信息系统的柔性及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为变化率日益增长的组织提升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柔性是组织在剧变的环境中发展及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缺少的能力。柔性的企业需要柔性化的信息系统。EIS集中于满足高层经理战略决策信息的需求。它侧重于对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提炼以及对高层经理办公业务的辅助,其特点在于根据高层经理的需要和习惯裁剪信息产品形成自己的视图,其处理的信息对象是高度非结构化的。由此可见,EIS的本质决定了对该系统的柔性化和灵活化的要求。




       3、系统的协作化和分布化。


       新时期动态的组织环境和信息技术使得组织向扁平化和集成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结构。这意味着在组织的各项工作中涉及到了更多的信息与更大程度的沟通,需要不同于传统的信息系统的支持。这都表明对组织协作和权力分布提供支持的信息系统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EIS被定义为仅仅供少数高层管理者使用的系统,其应用仅限于组织中的关键人物,由此导致的应用上的非经济性是显而易见的。由此看来,使这种面向少数组织成员的信息系统扩展到其他的知识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情况下,只要能使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有显著的进步,EIS完全可以扩展到组织的较低层次。

       EIS开发技术的成熟化将降低成本,从而可以扩大用户层面。

       在未来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中,EIS的协作化和分布化将是必然的趋势。




       二、规划战略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制定,一般应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规划的基本问题。

       如规划的年限、规划的方法,确定集中式还是分散式的规划等。


       第二步,收集初始信息。

       包括从各级干部、卖主相似的企业、本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各种文件以及从书籍和杂志中收集信息。


       第三步,现存状态的评价和识别计划约束。

      包括目标、 系统开发方法、计划活动、 现存硬件和它的质量、 信息部门人员、运行和控制、资金、安全措施、人员经验、手续和标准、中期和长期优先序、外部和内部关系、现存的设备、现存软件及其质量,以及企业的思想和道德状况。


       第四步,设置目标。

       主要由总经理和计算机领导小组来设置,包括服务的质量和范围、政策、组织及人员等,它不仅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而且应有整个企业的目标。


       第五步,准备规划矩阵。

       列出信息系统规划内容之间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矩阵,确定各项内容以及它们实现的优先顺序。


       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第九步,是识别上面所列的各种活动,判断是一次性的工程项目性质的活动,还是一种重复性的经常进行的活动。由于资源有限,不可能所有项目同时进行,只有选择一些好处最大的项目先进行,要正确选择工程类项目和日常重复类项目的比例,正确选择风险大的项目和风险小的项目的比例。


       第十步,确定项目的优先权和估计项目的成本费用。

       依此编制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第十一步,然后在第十二步把战略长期规划书写成文,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与用户、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以及信息系统领导小组的领导交换意见。


       写出的规划要经第十三步,总经理批准才能生效,并宣告战略规划任务的完成。如果总经理没批准,只好再重新进行规划。




       三、开发原则


       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与运行环境: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1、计算机硬件技术


       硬件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平台、计算机主机和外部设备。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其中,网络平台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和用户接入的基础。



       2、计算机软件技术


       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为管理、控制和维护计算机及外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户界面的软件。

       各种语言和它们的汇编或解释、编译程序、计算机的监控管理程序(Monitor)、调试程序(Debug)、故障检查和诊断程序、程序库、数据库管理程序、操作系统(OS)。



       3、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讯介质把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信息互通和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包括网络介质、协议、节点、链路。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并用以表示网络的整体结构外貌,同时也反映各个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按照通信系统的传输方式,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为点对点传输结构和广播传输结构两大类。计算机网络根据通信距离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



       4、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集合、硬件、软件和用户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网状模型(Network Model)数据库系统、关系型(Relation Model)数据库系统。
       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它抽取了客观事物中人们所关心的信息,忽略了非本质的细节,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四个阶段。关系的规范化理论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有力工具。范式,是指关系满足一定的条件。


Copyright 2015-2035 西安越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YUEYINGIT.COM | 陕ICP备2020016252号-1
客服QQ:5815557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