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老宅保护利用,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市姑苏区的古建老宅资源非同一般。
438处文控保建筑、1141处文物登录点及新发现点,是2500多年历史的馈赠,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苏州市、姑苏区两级政府针对古城古建老宅保护利用作出系统谋划,其成果在今年春天加速展现。
吴古庭故居古宅修缮项目开工、顾廷龙故居古宅活化项目启动……越来越多的古建老宅以崭新姿态敞开大门,迎接“新主人”;越来越多的古建老宅被围挡起来保护修缮,静待“新使命”。最新数据显示,苏州古城盘活利用的中张家巷29号、秦宅、洁园等8处古建老宅,去年累计产生1.89亿元税收,其中还出现单体税收过亿元的宅子。
古建老宅,有了全新“打开方式”
姑苏区平江街道建新巷29号,刚刚开工的吴古庭故居(吴宅)古宅修缮项目已被围挡起来,只露出一棵冒着新芽的树木。大门旁设置二维码,只需一扫,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在耳畔响起:清光绪年间苏州士绅吴古庭的宅院,是遗存不多且保存较好的苏州早期洋房之一,现存二色砖镶嵌的菱形图案围墙是其特色……
古建老宅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专业技术的支撑、紧贴市场的运维等,仅凭政府方或产权方等任何一方都很难持续推进。以钮家巷社区为例,该社区位于苏州古城核心处,0.37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有15处文控保建筑、17处文物登录点。“遇到台风天,一些没有完成修缮的宅子让人提心吊胆,它们是重点保护对象。”张英缨说。
今年初,姑苏区发布新计划,将滚动推进区内67处文控保建筑和14处会馆保护修缮。
但古建老宅保护利用不是一日之功,不能靠一家之力,姑苏区一边高效推进相关工作,一边请来行业专家、企业家等实地考察调研,请他们把脉支招、建言献策。
今年2月,在姑苏区举办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家咨询会上,不少专家点赞之余提出各类建议:保护古建老宅,要通过修缮让它们“存活”,但又要避免“冻结式保护”,空置的古建筑很快就会再次衰败;利用古建老宅,要利用古建老宅平台,体验、学习、传扬中华传统文化,警惕只为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过度利用;要在保与用中找到最佳平衡点,让古建筑“活”出真精彩。
“对于古建筑而言,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坚持价值导向,把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放在首位。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勇认为,苏州在活化利用古建老宅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国资平台作用,去年专门组建市级国企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作为牵头单位,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把控作用。不过苏州古建老宅面广量大,一个现实困境是,还有不少的私宅因为各种原因难以介入推进,亟待寻找多样保护利用路径。
结合相关建议意见,姑苏区持续做出工作部署,近来相继召开探索建立古建老宅交易平台和平江片区古建老宅搬迁收储情况专题会、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相关支持工作专题会等,正聚力建设古建老宅整体交易平台。
“古建老宅是苏州引以为豪的名片之一,也是展示江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说,姑苏区还要细化量化具体化古建老宅的详细信息,细致划分交易模式,探索制定合理合规的资产交易框架,以历史城区内市、区两级国资集团的古建老宅先行先试,带动更大范围保护利用,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