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故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故宫人为完整保护故宫及文物藏品,实现博物馆职能,逐步探索形成了宫院一体的博物馆格局和包含“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


     “数字故宫”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遵循真实、完整、可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原则,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古老的紫禁城文化遗产,助推文化资源的全人类共享,是21世纪故宫博物院发展建设的重要目标。


       数字故宫的建设始于90年代后期,从馆藏文物数字化工作起步,以先进数字与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实际业务密切结合为根本宗旨,推动故宫信息网络、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和公众服务的全面建设工作。


       该文对数字故宫20多年来的工作概况进行梳理,展望“十四五”规划框架下故宫博物院数字化转型建设目标,以期与文博同仁共同探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法。




      0、引言


       故宫博物院拥有占地78万m2古建筑群,超过186万件/套文物藏品。


       2019年,游客访问量突破历史新高,超过1 900万人次。


       作为一座博物馆,故宫的古代建筑遗产面积和文物藏品数量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和开放展示之间却存在着重重矛盾,产生了文旅融合的新型旅游需求。


       2019年,在紫禁城即将开启全新的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个故宫”理念,开始全面统筹推进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为支撑的“四个故宫”事业发展体系建设。


       数字故宫肩负联系传统与未来的使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保护、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引领作用,适应时代所需,持续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资源采集、加工、利用,公众数字化服务。




     1、昨天:“数字故宫”开启博物馆现代化建设(1998—2018)



       20世纪90年代开始,故宫博物院紧紧抓住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机遇,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现更名为“数字与信息部”)。


       从1998年到2019年的20年间,故宫博物院形成了以建立信息网络为底层支撑,文物数字资源采集为基础,数据管理利用为中枢,支撑对内对外、线上线下的各类应用,应用研究贯穿全程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故宫博物院持续开展信息网络建设,以支撑对文物保护、古建配电、消防安全、安保监控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自2000年开始建设数据中心,保存和管理文物信息、影像、视频等与故宫博物院各项业务相关的海量数据。


       1999年起,故宫博物院以建设文物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前后花费近10年时间,终于完成了95%以上院藏文物的账物核对工作,将文物总账的上百万条信息及两万多个文物数字影像率先录入系统,给文物正式建立了“数字户口”,完成了故宫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


       此后,影像资源管理、图纸资源管理、视音频资源加工管理等业务系统相继建立,管理范围逐步从文物信息、影像扩展为所有类型的数字资源,与各个类型资源的生产、存储和利用方共同建立了数字资源的全生命流程规范。


       2005年,故宫办公信息化工作平台正式上线,综合了逐步开发的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影像资源管理系统、古建信息系统等在内的20多个内部管理系统。


       随着各个信息业务系统的陆续建成和不断完善,信息化工作思维和方法已全面融入故宫各个业务领域,有力支撑了故宫行政管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教育传播、出版文创等各项工作,故宫博物院的管理工作不断朝着现代化迈进。


       20世纪90年代末,故宫以“多进数据库、少进文物库”为目标,通过引入数码摄影替代银盐胶片,将实体文物不断转化为数字资源。


        截至2018年,故宫已采集57余万件/套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基础影像,1100余件文物的三维立体影像。


       2000年,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共同开展“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合作研究”,重点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展览展示中的应用。


       2003年,故宫博物院完成首部剧场版虚拟现实节目《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依托这一合作研究项目,故宫持续不断引入三维激光测量、结构光三维建模、倾斜摄影、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用于古建和文物藏品的数字记录与展览展示。


       此外,配合2003年开始的“古建百年大修”保护修缮工作,故宫重点采集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御花园、乾隆花园等区域的三维数据,并持续拍摄记录古建大修工程相关的视音频,覆盖古建修缮、文物修复、口述历史、事件与活动等多个主题。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故宫持续根据技术迭代和发展的趋势,不断研究制订适合故宫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实际需求的文物数字资源生产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并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加快技术迭代在规范化体系建设中的转化速度和效能。


       自2002年起,在用数码相机替代胶片相机的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二维影像质量控制规范。


       2013年至2017年,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与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项目,以古书画和青铜器为例,完成可移动文物9个行业标准文本的编制工作。



       2001年7月16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www.dpm.org.cn正式发布上线,深藏禁宫的文物藏品首次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态与广大观众见面。


       网站设置紫禁城游览、藏品精粹、故宫藏书、网上博物苑等14个栏目,为文博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了600多万字的故宫文物藏品信息、4 000余张文物影像信息、2万多页学术期刊等资料。


       时任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在发言中说到:“文物、博物馆系统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和成果,关系到文物事业在新的世纪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物、博物館事业在新世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水平……


       故宫博物院决定采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深受大众喜爱的传播工具和形式去推进我们的工作,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唤。”


       此后,通过2009年、2017年两次重大改版不断梳理完善网站结构,专门增设青少年版网站,并根据国外观众阅读使用习惯推出全新英文版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数字资源服务。


       2013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陆续开发了《胤禛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多达10款“故宫出品”App,累计下载量超过700万次。其中《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最受观众喜爱。


       2014年,故宫博物院首次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大众公布了全部25大类1 807 558件文物藏品的简目信息。


       2015年,端门数字馆开馆,先后推出“故宫是座博物馆”和“发现·养心殿”两个主题数字展览,在集成故宫多年积累的数字资源、数字项目的基础上加入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文物数字资源与最新技术手段的碰撞与融合,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展示服务的边界和空间。


       此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基于三维数据、VR作品和交互展项,以线下数字展览展示形式让故宫文物“活起来”、故宫建筑“走出去”[6],为公众提供更为生动、立体的博物馆文化服务,观众总数接近40万人次。




     2、今天:进一步贯彻开放共享理念的“数字故宫”(2019—2021)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精神指导下,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和技术架构也不断发展提升。


       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四个故宫”体系建设,“数字故宫”作为各业务的有力支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尤其是面对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给博物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故宫博物院扎实开展“一网”“一库”“一平台”建设,着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遵循真实、完整、可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原则,更好地保护故宫文化遗产,助推文化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开展的文物藏品信息数字化工作,既实现了院藏传统信息资源的“进化”,又催生了更多元的信息形态,为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研究与展示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大幅提升了故宫博物院开展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能力。


       通过多年来包括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到的互联网观众行为数据和反馈意见分析,建立一个数量庞大、质量优良、检索方便的文物信息资源库无疑是公众对博物馆数字服务的最迫切需求之一。


       2019年以来,故宫以空前的力度全面推动故宫文物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分类别制定了清晰易行的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实现故宫文物藏品所有大类和全部251个文物小类基础影像拍摄标准全覆盖。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协助采集拍摄,保障每年有6~8万件文物数字影像信息得以采集入库,并结合基础影像采集开展了文物藏品细编目工作,进一步提升文物管理、研究的能力。


       截至2021年9月,故宫已有75余万件藏品完成了基础影像采集,累计拍摄数字影像180余万张。


       2020年,故宫博物院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北京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继续深化器物类可移动文物的二维、三维采集标准,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故宫数字资源采集标准制定的持续性工作,一方面促进了故宫博物院对数字资源生产的规范化理解和技术应用进步,另一方面也将自身的规范化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总结和归纳提炼,努力推动文博行业的文物数字化保护规范体系建设。


       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开发完成“数字文物库”项目并首次在官网发布,一次性公布了5万件文物藏品的高清图片,将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向着为公众提供文物基本信息和高清影像的检索、浏览“服务”方向转化。


      截至2021年9月,官网“数字文物库”已对外发布超过68 000件文物信息和高清数字影像,观众总浏览量已达9 475 440次,不仅为公众观摩、研究故宫博物院藏品提供服务,同时还成为社会研究、提取传统文化素材和开发文创产品的数据库。


       与此同时,“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全景故宫”“V故宫”等网站项目陆续开发上线(总浏览量超过350万次),全方位呈现故宫建筑、文物藏品、精彩展览,共同构建基于数字资源的故宫博物院在线数字服务矩阵,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观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2020年,全新版本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更新上线,186万余件/套院藏文物目录实现了实时检索,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基本藏品信息的查询使用需求,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故宫博物院1月25日宣布闭馆,突如其来的疫情及后续影响使得观众无法到场参观。


       2月4日故宫博物院在手机端率先推出“云游故宫”,集成了数字故宫多年来积累的数字资源和交互项目,开辟“云游故宫”专题,让观众足不出户“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听讲座”,随时随地欣赏和利用故宫的丰富文化资源。专题一上线就受到了广大观众欢迎,不到半年时间总访问量达1 300万人次,6月获国家文物局“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项目推介”。



       在开放共享的理念指导下,故宫博物院坚持以社会责任和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倡导“故宫社区”服务理念,致力于加大数字资源向社会公众服务延伸的广度和深度。


       故宫博物院对线上数字服务进行梳理整合,于2020年7月16日召开“积跬步以致千里”线上数字故宫发布会,推出“数字故宫”小程序1.0版,由此形成以中文、英文、青少版网站为代表的PC端和“数字故宫”小程序为代表的移动端两大平台为核心入口,新媒体文化传播服务矩阵为辐射的“数字故宫社区”,通过古建和文物藏品资源信息以及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数字内容、数字产品,为公众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开放信息查询、参观导览、文物检索和欣赏、文化专题学习和研究等各类型服务。


      “数字故宫”小程序上线一年多来,已经为463万名观众提供了服务,访问次数达2 500万次。


       2021年底,“数字故宫”小程序即将进行2.0版本的全面升级,借助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和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更好地解决观众购票、入院参观、导航参观、购买文创等多方面的需求,将线上与线下服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供更为智慧的开放参观服务。



       2019年,“发现·养心殿”展在上海陆家嘴商业中心展出;2019、2020年,故宫虚拟现实项目走出红墙,应邀参与南昌“世界VR产业大会”,让观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身临其境漫游故宫;


       2021年9月,“数字故宫”参与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数字服務专区,向观众推介《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系列VR作品,以及“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等数字服务矩阵,线下参观热度极大推动了线上浏览量的增加,服贸会期间“故宫名画记”和“全景故宫”的浏览量分别增长111%和82%。


       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正在开展“大高玄殿数字馆”建设,以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与资源共享为原则,研究文物数字资源库与数字展厅对接,为观众学习、观摩、研究文物藏品提供更加丰富的线下体验。




     3、明天:不断走向新时代的“数字故宫”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十四五”期间,故宫博物院将不断加强数字故宫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在增强基础数据采集和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化办公平台以及文物大数据库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利用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数字博物馆智慧化建构与服务创新。



       故宫博物院将加快建设以5G为重点的遗产地、旅游景区信息网络体系,推进基于5G技术的复合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于5G通信网络的博物馆智慧化管理与运维体系架构设计与搭建,积极研究5G+VR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文化遗产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基于安全、高速的内外网络数据交换系统及远程访问机制,通过基础设施管网、设备运行数据、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等实现更全面的博物馆感知网的建设,提高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故宫将进一步充分发挥以数字资源为核心的博物馆信息化服务和数字化应用驱动能力,切实根据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和业务利用需求,加强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基于多元化、多形态数字资源构建“数字文物”体系,阐释其丰富内涵和外延。


       故宫与腾讯集团积极开展合作,重点研究建设创新实验室暨智能化文物数据采集中心,逐步形成安全第一、标准规范、优质高效的文物数据采集全流程,确保数据高效采集、安全上传、长期保存,建立“数字文物”学术研究框架和构成模型,同时在文物超高精数据采集技术、智能数据分析技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交互技术四个方面推动“数字文物”体系构成过程中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



       随着故宫文物数字资源规模逐步庞大,数据结构及类型愈发复杂,“数字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将不断拓展,资源数据建设和利用也朝着多元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它将不仅成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也能为博物馆运营管理和全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故宫将致力于梳理整合文物资源系统,建立统一的“故宫文物大数据库”,完成各类型数字资源的数据互通,实现对全类型文物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筹利用,建构博物馆数字资源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应用服务体系。


       建设全要素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使数字资源以“无形”的方式逐步融入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中,综合运用大数据、数字人文、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院藏可移动文物语义网络,积极探索“文物信息智能检索服务”“基于空间定位的古建全景展示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古书画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在博物馆的创新型应用场景,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博物馆智能化建设,促进博物馆业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数字资源为公共服务、学术研究、业务管理等领域赋能。


       故宫将在“文化大数据”战略指引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元素符号,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更为多样性的线上线下数字传播、展示与服务。


       加强故宫多语种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信念。


       持续制作具有故宫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数字文化内容,让“故宫社区”服务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数字文化产品走进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故宫智慧、故宫方案。




      4、结语



       20年来,故宫博物院以文物藏品数字化为开端,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一直不断探索面向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博物馆建设管理模式。


       如今,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技术特征的数字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故宫博物院将在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的社会共享,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合力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博物馆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故宫博物院将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更好地肩负起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的历史使命。


      备注:该文来自互联网。





Copyright 2015-2035 西安越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YUEYINGIT.COM | 陕ICP备2020016252号-1
客服QQ:5815557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