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龙门石窟、少林功夫、太极拳、扇子舞……
据报道,近日,一部包含了多个中国元素的形象片在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滚动播出,一场充满中国风、国际范的演出为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开场,引发关注。
纽约时报广场刮起“中国风”,这不是个例。
近年来,中国元素频频亮相时尚前沿,向世界打开观察中国的文化窗口,让世人更好感知中国风、东方韵。
文化出海乘风破浪,传统文化屡屡出圈,我们该从中读懂什么?当越来越多中国文化元素被世界“看见”,我们该做什么?
一、文化的生命力首先在传承。
传统文化热、国潮热成为近年来的社会热词,从文化艺术层面到市场消费环节再到百姓日常生活,融合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日益赢得大众喜爱。
从广受好评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到享誉海外的《洛神水赋》《醒·狮》《唐宫夜宴》等精品力作,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不仅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更极大释放了文化的内部流量带动力和外部流量吸附力。
二、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创新。
注入时代基因、赋予时代内涵,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变得更有朝气、灵气。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越来越多传统文化逐渐“潮”起来、“活”起来。
比如,曾爆红刷屏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成为传统文化现代演绎的生动范例;
再如,近些年兴起的AI博物馆、云观展等,当牵手科技,传统文化不再留存于书本中、课堂里,而是走进大众的言语间、生活里,切切实实变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再来看,频频亮相海外的一个个城市形象宣传片、一场场精彩文艺展演,之所以有魅力、有流量、有口碑,恐怕都离不开“创新”二字。
三、“走出去”让传统文化更有底气。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应该说,中国文化频频出圈,既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向内看,近年来,“国潮”成了市场宠儿,汉服被年轻人穿在身上,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传统文化和审美复苏,这背后体现出深植其中的文化认同。
向外看,国际性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逐渐临近,一张张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不断被擦亮,成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生动写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们呈现在故纸堆里,摆放在博物馆里,潜藏在敦煌洞窟里,展示在千年古镇里……
如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传开去,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赋能添彩,值得思量,亦值得持续努力。
文化出海风正劲,期待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世界看见、为世人所乐道。(张冬梅)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