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看展,走马观花一切过头就忘。
工作压力让我们难以停下匆忙的脚步去享受生活片刻的悠闲,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画家,欣赏他的画便会不自觉的慢下来,他就是活跃于17世纪荷兰的小画派代表画家——维米尔。
▲ Johannes Vermeer,self-portrait of Jan Vermeer,1656
1632年10月31日,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的一个画商家庭。子承父业,小有成就。那个年代也不搞什么计划生育,因此他的妻子一下没刹住车,为他生了11个儿女。
俗话说“多子多福”,因为对当时的维米尔来说真的高兴不起来,这就尴尬了。为了维持生活,他经常需要卖画来抵债,所以自己手里也没存几幅。
1675年,维米尔还参过军,由于过度劳累再加上贫困与疾病的双重压力,年仅43岁的他便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妻子和孩子们孤苦生活于世。
直到19世纪50年代,维米尔的艺术沉睡了两个世纪才再次被唤醒。这得益于一位法国的艺术评论家托雷·比尔格发现了他,并为维米尔的作品回到世人眼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虽然说维米尔是大师,但其实他现存已知的作品仅有三十五件。
▲托雷·比尔格(Théophile Thoré-Bürger, 1807-1869),发现维米尔艺术价值的人
维米尔的作品不多,他画得很慢。
他不爱描绘气势宏伟的历史题材,而是聚焦于平凡生活的瞬间,画面和人物总给人一种微风拂面的舒适感。温柔的光线,就连人物姿态也是极其温柔的。这种温柔的画面是怎么形成的呢?
柔情的色彩
通过维米尔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对蓝色和黄色的热爱有着深深地执念。比如《倒牛奶的女佣》中黄色的上衣、蓝色的围裙、黄色的背篓、前景的蓝色桌布、黄色面包、蓝色罐子等等。而《花边女工》同样从服饰的色彩搭配上能看到这两种颜色。两幅画都给人朴实自然的感觉。
▲ Johannes Vermeer《倒牛奶的女佣》c. 1657-1658,45.5 × 41 cm,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 Johannes Vermeer 《花边女工》c.1669-1671,24x21cm,巴黎卢浮宫
其实这两种颜色的结合往往会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静谧、舒适、温暖的效果。
而讽刺的是,维米尔真正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或许画作里的片刻宁静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吧。
傻傻分不清楚
维米尔的作品不同于浪漫主义的夸张美,也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理性美。
其主题大多以女性为主,呈现出一种小镇文化的宁静之美。除了颜色上的独特性,其“换汤不换药”的相似主题也是构成他艺术特点的原因之一。
▲ Johannes Vermeer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665,44.5×39 cm,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相信大家对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十分熟悉了,这回眸一笑,没错,是心动的感觉!
这幅画有多火?
不仅仅很多艺术周边都用其来印制,甚至还拍过同名的电影专门讲述这幅画的故事。
其实维米尔还画过另一幅十分相似的女子肖像。
▲ 电影《戴珍珠的女孩》宣传海报
《一位年轻女子的肖像》同样描绘了女子回眸的一瞬间,不过前面明显是女神级别,而这位女子却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很显然,维米尔让大家关注的并不是这位女子的外貌,而是大家能对她的性格、感情、内在感兴趣。
所以说,外貌协会不是全部。
▲ Johannes Vermeer《一位年轻女子的肖像》ca. 1665–1667,44.5×40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维米尔将女性的恬静与温柔的光线相结合,看他的画作就像听抒情的乐章,充满恬静、诗意之美。
有人称其为光影大师,因为他特别善于利用光线。
维米尔的执念不光表现在颜色上,他总是会画相同的情景。一扇窗,光线从左侧照入,人物站在窗前。
▲ Johannes Vermeer《读信的蓝衣女子》c. 1662-1665,46.5 × 39 cm,爱尔兰国家美术馆
▲ Johannes Vermeer《窗前读信的少女》1657-1659,83×64.5cm,阿姆斯特丹博物馆
这两幅作品都是描绘正在读信的女子,从人物的握姿来看,第一幅呈现的是刚开始读的状态,第二幅则是快看完的状态。蓝衣女子的手肘向上弯曲处于紧张的状态,嘴巴微张。黄衣女子则恰恰相反,可以看出信中传递的信息让她感到失望和难过。
维米尔的《拿天秤的女人》、《戴珍珠项链的女人》这两幅画也经常被拿来比较,两位女子的服饰依旧运用了蓝色和黄色。画面都描绘了动作结束的前一瞬间,并且所有的光线最终都会聚焦在人物的小拇指处,它在图中起到很重要的稳定作用,并显示了整个动作的轻柔性。
▲ Johannes Vermeer《拿天秤的女人》c. 1662-1663,42.5×38cm,华盛顿国家艺术美术馆
▲ Johannes Vermeer《戴珍珠项链的女人》1662,55X45cm,柏林画廊
“艺术科技”的先驱
许多人会提出疑问,维米尔为何能画得如此精确?于是研究维米尔画作的人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
▲ 用于描摹图像的暗箱
暗箱技术……看着是不是很高端的样子?有人猜测维米尔从他的好友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当时著名的微生物学家)那学到了这门技术并用于他的绘画。
可以看出,维米尔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还真的描绘过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
大众比较容易混淆这两幅画,因为除了摆设和背景不同,这分明就是同一个人啊!!~连发型都没有变。
书、地图、天文、罗盘是这些科学家的标配,据说很多都是维米尔借来的。
▲ Johannes Vermeer《地理学家》 1668-1669 ,52x46cm 德国法兰克福施泰德博物馆
▲ Johannes Vermeer《天文学家》1668-1669,51x45cm 巴黎卢浮宫
空间“设计师”
除了在颜色和主题的相似以外,维米尔对画面空间的设计也十分的独特。
他很少描绘公共的空间而更倾向于私密的空间。
他画作里的人物和场景就像提前精心设计过,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自身的意义。
当你更深入的去了解分析又会发现,他画的不是现实,他画的是经自己构想后的“现实”。
▲ Johannes Vermeer《音乐课》1662—1665,74.6×64.1cm,皇家收藏品(伦敦)
《音乐课》描绘的是一位女学生在上音乐课的场景,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画中女子的背面在看着钢琴,而镜子里女子的脸却向右看着右侧的男子,也许这位女子的心思根本不在弹钢琴上。
维米尔巧妙的利用镜子来表现女子内心的活动,而地板上的椅子和大提琴把我们与画作人物之间隔离开,眼前这幕显得更加私密。
▲《绘画的寓言》1666-1668,120cmX100cm,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绘画的寓言》描绘的是画家正在工作室写生时的场景,这幅画被称为其最复杂的构图。前景的窗帘、画家的位置以及模特的站位都凸显了其空间的可视性,就像路过时不小心掀开帘子看到了这一幕。
▲ Johannes Vermeer《情书》1669-1670,44×38.5cm,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这幅《情书》描绘的是女佣将一封情书递给女子时的情景,女子露出一脸意外的表情,前景摆放着的拖鞋和扫帚似乎宣誓着“私人领域,请勿进入”,真是十分有趣。
罕见的风景画
擅于描绘室内空间的维米尔也画过为数不多的室外风景画,我们依旧能看到维米尔精巧的构思。
▲ Johannes Vermeer《代尔夫特的风景》1660-1661,96.5X115.7cm,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代尔夫特的风景》重现了这座如画一般的城市,也表达了维米尔对家乡的热爱。
▲ Johannes Vermeer《巷子》1658,54.3×44cm,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巷子》描绘的是代尔夫特的街边小巷,左侧巷子里正在洗衣的妇女、坐在门前缝补的妇女、街边玩耍的孩子,这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场景。画面右侧有扇红色的窗,红色通常代表停止。西方观看视线习惯从左向右移动,维米尔意图引导让我们的视线止于此,停下来享受眼前这一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回看荷兰,先后诞生了哈尔斯、伦勃朗、梵高这样的艺术大师,无独有偶他们似乎有着相同的命运——在贫困中逝去。
然而维米尔的艺术就像他的微笑一般,传递给我们积极、美好的正能量。
都市生活让我们不由得加快生活节奏,维米尔的艺术则教会我们如何慢下来。
当内心焦躁不安时,观看维米尔的画作就像一支镇静剂。
这位“柔情”大师施展着他温柔的“慢魔法”,能让心得到片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