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应用



如果我们参考相关行业目前发展的状况,可以得出来这么一个结论:信息技术肯定是将成为推动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动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们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博物馆追求的目标,作为博物馆工作导向的话,那么一定会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促进博物馆方方面面工作的提升和改变。肯定会使我们行业整体面貌得到改变,行业的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成为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站在这个层面来考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给博物馆带来的改变,我这里所说的带来的改变包括已经改变的和即将出现的改变。



博物馆的外在改变



  •  第一,是资源的开放、整合和共享。

  • 现在各个博物馆都在做相关的事情,比如我们的藏品、影像资料等等都已经实现数字化了,并且在整合。所以这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无论是国家文物局也好,还是各省市文物局也好,其实都在考虑今后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问题,这个对于博物馆今后为公众提供社会教育、提供知识产品,意义是深远的。

  •     第二,是工作流程和规范会实现重构。

  • 原来是单纯的手工的操作,当我们全面实现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之后,工作的流程肯定会发生变化,这在很多行业已经证明了,也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快的博物馆里面也已经实现了。

  •     第三,传播服务体系的重构和扩展。

  • 原来我们是以实物展陈为主的知识传播,再辅助于社会教育活动、图书、宣传等等,现在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我们的知识传播架构更丰富了,现场的数字展示,网络上的、移动终端上的,包括即将出现的数字出版等等,会使我们的知识传播体系有很大的扩展。



博物馆的内在改变


1

思维方式的改变。

现在社会上也一直在强调互联网思维,在博物馆里面当我们推进信息化工作以后,即使不是完全的互联网思维状况,也肯定会对我们原来的思维方式带来很多改变和影响。在平等分布、以人为本和突破式创新等方面,都会发生作用,都会使我们博物馆人在考虑工作的时候发生改变,和原来的思考方式会不一样,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方式,服务观众怎么来做,这肯定和过去是不同的。


2

行为方式的改变。

这个改变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是标准化,一个是结构化。过去在文博单位这是比较老大难的问题,比如对藏品管理来说,每个馆都有不同的习惯,每个地区也有不同的习惯,标准化很困难。部门之间的协作、各馆之间的协作,其实都是比较困难的。当我们在实现信息化、推进信息化的过程当中,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工作的不断积累,前一代人和后一代人,前一批人和后一批人,工作的积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也可以做得更好。特别是可以帮助实现集体记忆,不会因为由于老同志退休或者骨干同志离职、调动,有些工作或者有些成果最后失传,现在不会造成这样的问题。


3

评价标准的改变。

在服务成效上,更多的公众评判的因素肯定会逐渐增加,我们以往还是有一些行政化的,主要是对上级负责。在信息化实现以后,社会公众的评价成分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到那时,我们博物馆就不能够再想当然的,来提供展览或者出版物或者社会教育活动等等,而是对公众的需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供我们的服务产品。


实现途径(顶层设计)


就是怎么促进我们前面所说的得到实践,也可以叫做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考虑。

 首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化建设。

我们很多博物馆正在进行这项工作,虽然进展不是十分快,质量也不是很高,但还是在大步伐的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今后方方面面工作的基础,这个不完成,智能化城市、智能博物馆都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传播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我们会使博物馆的知识传播、架构重构扩展,主要是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方式方面进行建设,包括移动网络的、数字展示的以及相关的。

第三,运营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这其实是我们的弱项,而且也是很多博物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较难以实现的一个问题,但实际上这个方面更重要或者更应该优先来考虑,因为它会使我们整个博物馆运营比较标准化,提高效率,特别是安全、制度和管理等等,都会得到比较好的促进。


博物馆应用新技术的现状


       前面我们就应用新技术的状况,能达到什么情况和怎么达到这些情况,进行了分析。目前博物馆应用新技术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简单做一个回顾。



       第一,资源建设。

       前面我提到了这一点,现在已经普遍开始了,但是质量不高,文字信息、照片数据、三维数据、视频,这几个类型都已经有了。但是这几个类型当中,都存在着项目不全、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还有使用目标不明确、采集比较盲目的情况。在资源建设方面全国其实是存在着很不平衡的状况,比如大馆、发达地区可能做得比较快,小馆和稍微落后点的地区可能进展就很差。这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国家文物局收上来的资料上能看到这种情况。


       资源建设还有一个问题,现在技术多样,多样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所谓好的方面就是各种情况、各种方式可以来比较、来竞争。不好的方面是,有一些技术方式下一步可能是死胡同,这个在甄别上存在着问题。


       再就是采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质量标准不高,或者不完备,虽然全国可移动文化普查的相关工作,国家文物局也好,省文物局也好,也颁布过一些规范,我也参加过国家文物局的一些相关的工作。但是我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为了兼顾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几个落后一点的地区,不得不把标准定得很低,而且有一些标准也相对笼统一点,有时候很细的又很难实现。这实际上是需要加强的一项工作。


       今天在座有很多技术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在这方面是否可以给我们文博行业提一些建议,在这个事情上一定要借助社会力量,才能把它做好。


        第二,文物保护。

       以敦煌壁画、故宫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做了很多非常有成效的工作。古籍、文书、书画的扫描,遗产地、古建筑的实时监测,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都做了很多工作,像大运河、周口店等等遗产地的监测。在这上面现在有很好的经验,也有一定的成效,还是需要推广。


       所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市场标准的问题,第二是需要广泛协作。特别是遗产地、大遗址监测的事情,其实是需要政府部门里面的多部门协作,需要社会上很多相关的行业和机构合作,而且社会力量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需要有关制度或者有关政策上的支持。至于说单体的书画保护,现在比较成熟了,应该问题不大。现在所采用的技术方式也是比较成熟的,对今后相当长时间来用这个数据也都是有意义的。而且在这方面,现在有老师提出来数字文物的概念,我觉得这也可以讨论,恐怕对于博物馆今后的工作,无论是研究,还是展览、宣传,包括做教育,都是很有用处的。


        第三,展示和解读。

       说到这儿我就很赞成刚才国博陈煜老师关于展览多媒体的一些看法,我们研究博物馆多媒体将近20年,我认为展览多媒体应把握五个原则:

  • 第一个原则,一定是结合文物实物展览当中的多媒体,它一定是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二个原则,补充实物展品的不足。

  • 第三个原则,展示实物展品难以展示的内容。

  • 第四个原则,提供完整的、系统的知识。

  • 第五个原则,营造气氛,包括把枯燥、深奥、复杂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解读出来。

       现在在现场数字展示上存在很多问题,陈老师已经说了,我就不重复了。

       现在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上开始有一些作品来做知识解读,特别是有一些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企业参与制作的,有的作品还是不错的。

       就现状来看,第一个问题是创意不足,还是普遍比较单调的、比较呆板的,不能够像那些大的企业做的网络上的,包括广告类的、宣传类的、推广类的作品,那么生动、那么吸引人。其实有一些高水平的公司,他们所做的宣传片无论是层次,还是审美的境界,其实都是很高的。包括价值观,包括思想观念,都是很高的,完全可以借鉴。


       今天上午北京市文物局办信息化工作培训班,特意请了一个研究新媒体的教授,给我们做报告,讲现在在商业领域新媒体的应用,还介绍了很多国外的例子,真的很精彩。既传播了知识,提升了公众的审美,同时也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非常巧妙,很值得我们来学习。所以我在这儿特意写了一行字:“需要社会力量引入到展览上。”


       现在我们不缺技术,种类很多,但是怎么选、怎么用是很大的问题,包括没有文物实物展览的数字艺术展示,因为以后这种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此前,梵高展在上海,没有实物,就是多媒体投影的方式,来介绍梵高的作品,这里面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我们到乡下去做展览,我们带文物去是很困难的,但是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肯定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数字艺术的展示方式,肯定会有好的效果。


       第四,观众服务。

       引入新技术或者引入信息化技术,算是刚刚起步。南京博物院改扩建之后,对观众行为有一些跟踪和监测,统计人数、统计年龄、统计户籍所在地等等,还很初步,其他很多馆做得还很少。其实我们利用新技术,对观众的参观行为进行观察、进行分析,对改进我们博物馆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可做的文章太多太多,需要我们下一步下大力气去做,我们专业技术企业也可以帮助我们出主意。


       第五,运营管理

       也只做到了局部应用,整体的整个应用系统化提供全流程管理还没有做到,我们现在的公文、档案有一些,但是我说的全流程是三条线。藏品流线、管理工作的流线、观众流线,这三条线都应该借信息化的系统把它管起来。如果这三条线都能管起来的话,那么这个博物馆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效率了。




博物馆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一、我们实现信息化以后,由资源开放、整合、共享向价值挖掘发展。整合以后,海量的数据要深入进行价值挖掘,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第二,借助新技术的合理应用,来推动博物馆服务形态和模式的创新。就是我们可以有更好、更生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定制的服务,可以给我们提供创新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类型展品的讲解或者背景资料等等,都是可以做到的。


       特别是对于无论是藏品还是经费都比较困难的小馆来说,现在其实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能够很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网络的相关技术手段,如果能够有一个很精彩的服务模式的话,对于小馆来说是打翻身仗的绝好机会。现在利用网络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的很多年轻人,原来资源很少,两手空空。但是他看准了社会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引导性的消费的模式,最后他就成功了。像乐视、淘宝都是这样,以新技术应用来推动服务平台的创新。


       第三,从分散建设、独立应用,向集约化、集成化发展,重组业务流程和业务体系。我们去看国务院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文件,包括我们看北京市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文件,特别有意思。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也组织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专门开了一次会,就讲文物数据今后怎么整合、怎么用,其实就是这个问题。要重组业务流程和业务体系。下一步就是服务平台的规模和深度会大幅度发展,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公室也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在普查可移动文物完了之后,要做的课题就是这些数据怎么用,也是在考虑这个问题。


       进一步实现智慧化,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这些都是手段,最后都应该服务于我们整个业务发展和服务提升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说重组,我们说集约,等等,这不是国家文物局比较有野心,要把大家的数据都攥到国家局手里,而是使我们这个行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使我们行业整个面貌上能够发生巨大的改变。


       至于安全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当我们提出来数据共享的时候,很多领导、老师很担心这个事情。借助更优秀的技术、更广泛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业务的协同,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也请教过很多技术方面的专家,包括国家级的信息顾问,北京市的顾问,他们都谈到这个事情,也给指出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所以说我们在这上面不必担心。传统上往往是我们部门之间不那么协作、不那么共享数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我们把胸怀敞开。


      发明互联网技术的伯纳斯·李,超文本协议,HTTP,后来伦敦奥运会的时候还请他去,开幕式的时候他用当时的电脑还敲了一行字,“献给每一个人”。


       他把他的技术献给了每一个人,他没有要专利费,无偿的提供给社会来用。作为博物馆行业,我们所有人也应该有这么一个精神、这么一个心态,借助我们的工作,把文化遗产所拥有的信息更好地献给每一个人,服务每一个人,使我们的公众能享用这些文化遗产的信息,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使他们的文化修养能够得到提高,使他们所从事的360行,行行都很精彩,进而促进我们中国整个的发展。


640.png

1.png





Copyright 2015-2035 西安越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YUEYINGIT.COM | 陕ICP备2020016252号-1
客服QQ:58155571
Top